臘腸指的是用肉末再加一些調料,攪拌均勻後灌入動物腸衣,發酵幹制成的一種肉制品。臘腸的主要產地有廣東,四川,香港,澳門,湖南,廣西,上海,河北等等地方,而各個地方的臘腸味道又有區別,雖然味道上有區別,但是制作過程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區別僅僅是在調料上。
豬後腿肉10斤左右,豬小腸2-3斤
食鹽100克,生抽100克,白糖250克,葡萄糖100克,高濃度白酒150克,生薑,十三香,胡椒粉
漏鬥,棉繩,剪刀
在灌臘腸的時候選擇的豬肉也是有要求的,要瘦肉和肥肉都有的,根據喜歡的口感可以選擇肥瘦比例2:8或者3:7,但是不能全部都是瘦肉,那樣制作出來的臘腸會非常的柴,也很硬,口感不好。
將挑好的豬肉絞成肉丁,然後將生薑研磨出生薑汁,加入到豬肉丁中,再加入食鹽,生抽,白糖,白酒,十三香,胡椒粉這些調料,加入的量則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決定。有一種說法是在醃制的時候用點葡萄糖,則會使制作出來的臘腸顏色更好看,所以可以在醃肉的時候放點葡萄糖,這樣就要相對的減少一些白糖的放入量。
在挑選豬小腸的時候,要挑選完整的,一條豬小腸差不多有3-4尺的長度,不可以挑選切碎的豬小腸,也不可以挑選有破損的豬小腸,就是要挑選完整的豬小腸。
豬小腸挑選好以後,接下來就是清洗豬小腸瞭,先灌水沖洗一下,然後把豬小腸的裡面翻出來,用食鹽和淀粉不停的搓揉,搓揉好以後用清水沖洗幹凈,再聞聞看有沒有異味,等沒有異味之後,再灌水把豬小腸翻回來,在豬小腸的腸口那裡用手搓一下,使豬小腸的表皮和內層區分開來,然後把透明的那層表皮剝下來,透明層的皮破損瞭沒關系,但要註意不能把內層皮弄破,並且剝的時候內層上可能還會沾染一些油脂和筋,也要把這些油脂和筋去除掉,剝好之後,透明的那層皮可以丟掉,真正有用的就是內層,別看這時候內層的皮很厚,但是灌瞭肉之後,就會把皮撐開,變成透明的。
在灌腸的時候就要用上工具瞭,漏鬥,把腸衣套在漏鬥的下部,然後在漏鬥的上部放肉,用筷子或者手弄下去,灌滿肉後,用棉繩在臘腸上綁緊,在灌肉的時候要註意用手搓一下,搓均勻,並且肉要灌滿,不要留空氣,每20厘米左右就用棉繩打一個結,直到最後灌完一條腸衣。
在灌好的臘腸上面紮幾個小洞,這樣在曬臘腸的時候,可以排出空氣,不會因為熱脹冷縮使腸衣破開,肉也會變得比較紮實。
把灌好的臘腸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兩三天,曬好之後再掛到幹燥通風的地方風幹五到十天左右,等臘腸的顏色變成暗紅色,腸衣也開始變皺以後,差不多就可以食用瞭,有些人喜歡吃熏腸,則可以把臘腸熏制以後食用。
臘腸雖然好吃,但是不宜多吃,因為臘腸是高油脂,高鹽的食物,偶爾吃一下是可以的,不宜長期大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