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1日电(记者贺书琛)天气转寒,但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套马沟村,游客们热情却丝毫不减。他们在田间暖棚采摘蔬菜瓜果,在篝火晚会品尝地道的农家丰收烩菜……记者看到,这个仅有数十户农民居住的小乡村,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了“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热销品”的华丽转身。
曾经的套马沟村人迹罕至,是村民口中的“荒村”。“以前我们住的是土房子,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73岁的刘生小看着如今生机勃勃的村庄,回忆起过去不住感叹。
如今的套马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春日碧波荡漾,游人在花海中感受大地苏醒的蓬勃;夏日音乐瀑布下,人们在蝉鸣声中邂逅自然的野趣;秋天采摘满筐瓜果,来客在篝火晚会品尝丰收的醇美;冬天窑洞热炕头,大伙齐聚吃一碗热腾腾的杀猪菜……

游客在套马沟村游览。新华社发
套马沟村的变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出的硕果。2016年,达茂旗与石宝铁矿集团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合作成立内蒙古丰域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套马沟进行整体规划与易地搬迁,在旧址上打造集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那时起,这里的农业产业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转化为了可观赏、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套马沟村建设了高标准农田3000亩,其中智慧农田900亩,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并成功注册“丰域”、“套马沟”、“札檬檬花沙葱羊”等品牌商标,成为周边地区的优质食材供应基地。
“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民俗”,套马沟打造全季节旅游体验,让农业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套马沟村内的农耕文化村史馆、江南风情四合院、陕北窑洞、水岸木屋、音乐瀑布等景点错落有致;种植、养殖、加工、采摘、垂钓、食宿、观赏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套马沟现在具备了日均接待游客吃三千人、住一千人的规模,已成为集亲子研学、党建团建、旅居康养、散客游玩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景区年营收突破一千万元。”内蒙古丰域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赵浩然介绍道。

图为套马沟村的水岸木屋。新华社发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村里带来了30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没想到在村里成了‘上班族’。”刘生小高兴地说,他和老伴都在村里工作,除了工资,还有土地流转收入和旅游经营分红。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套马沟村不仅为流转土地的村民支付租金,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业,并且为65岁以上无劳动力村民发放高龄补贴。村民原来不足1000元的人均月收入提升至3000元,就业岗位收入每月3000元以上。
生态保护也推动了套马沟村的华丽转身。“我们从2017年起持续开展生态修复,累计植树造林5000亩,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4%。”赵浩然说,套马沟村创新推行“有机饲草种植—养殖—粪便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污水净化回用、旱厕改造、完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等举措,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如今,套马沟村在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阔步向前,摹绘生机盎然、百姓富足的田园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