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用這樣浪漫的筆觸描述地表形態,或許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
從一開始被引入地球科學,丹霞地貌就充滿瞭東方美感。它既見證瞭地球山退水來、滄海桑田,也目擊瞭人類生生不息的探索。位於湖南省邵陽市的崀山作為丹霞地貌的重要代表,無論是“舜帝以山之良者賜名”的傳說,還是13年前轟動一時的地質申遺,再到成為“國傢公園”的組成部分,無一不體現瞭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國傢地質公園、國傢級風景名勝區、湖南省旅遊知名目的地,崀山美得別具“知性”。它是科研價值、生態價值與旅遊價值完美結合的代表。它保存瞭世界上最完整豐富的多期丹霞地貌發育遺跡,以壯年期圓頂密集式丹霞峰叢峰林為最大特色。它處於三大植物區系的交會地帶,孤島效應和復雜的生境讓它極具生物多樣性,境內生長有眾多珍稀種屬及特有種。
南山國傢公園崀山片區——壯年期丹霞地貌的傑出代表(湖南南山國傢公園管理局 供圖)
科學崀山:丹霞自東方“升起”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941年前,北宋大文學傢蘇軾以眼前“赤壁”作賦抒懷時,應該不曾想到,他在無意中道出瞭“地貌”的真相。——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是地球內、外力地質作用的共同結果,時刻處於變化之中,隻是這種變化的顯現一般需要億年,甚至百億年。
蘇軾所詠的“赤壁”,或者稱:丹霞地貌,也是如此。不過,這種文學性的概述並不能解釋丹霞的前世今生。丹霞地貌真正被引入地球科學,已經是20世紀20年代後期的事情瞭。
1936年,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傢馮景蘭將這種地形命名為:“丹霞層”。他將此地形的重要特色形容為:“峰崖崔嵬,江流奔騰,赤壁四立,綠樹上復。”
10年後,丹霞研究的創始人陳國達也發表瞭一篇地質論著並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一時轟動學界,開啟丹霞研究的裡程碑。此時,二十六歲的陳國達還不知道湘西南與廣西交界處崀山的存在。
廣義的大崀山位於五嶺之一越城嶺山脈的西北側,八座山峰六座在湖南。其中,今屬湖南省南山國傢公園的崀山丹霞風景名勝區核心區域約108平方公裡。在它尚且默默無聞之時,隻有詩人艾青常帶學生來此寫生,他眼中的崀山是文學的,他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賽桂林”。
不過,美景如美人,距離崀山名揚四海的日子已經不遠。
此後幾十年裡,丹霞地貌成為地質學傢的重要研究對象,進入瞭大地構造理論的視野。經過幾代學者的前仆後繼,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地質學界終於確認瞭丹霞地貌的最終定義:它是指一種發育在陸相紅層上,以陡崖坡(或者赤壁丹崖)為特征的地表形態。
辣椒峰(湖南南山國傢公園管理局 供圖)
理解這個定義,在於“陸相紅層”和“陡崖坡”兩個關鍵詞。
以崀山為例,約9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這裡古地理環境為東、南、西面高山環繞,中間是低窪且向南傾斜的山間斷陷盆地——資新盆地。在盆地邊緣,形成瞭快速堆積的,以紅色砂巖和礫巖為主的山前沖、洪積扇沉積,這種紅色沉積便是陸相紅層,紅色是否因幹旱而成尚待論證。
後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等新構造運動開始,原本地勢低窪的紅層盆地間歇性抬升,高出侵蝕的基準面。這裡又處在濕熱多雨的亞熱帶,充沛的地表流水像切蛋糕一樣沿著斷層和垂直節理(巖石中有規律的、縱橫交錯的裂隙)強烈侵蝕,形成深狹的切溝或者巷谷,坡面開始發育,並逐漸形成“赤壁丹崖”。
流水沿著紅層下切到一定深度,便開始側向侵蝕,谷壁沿垂直節理逐步崩塌使得峽谷加寬,形成群峰之間基座相連,基座大於三分之一山高的峰叢。隨後,側向侵蝕繼續加深,峰叢又逐漸變為群峰基座分離,基座小於三分之一山高的峰林。
時間推移,侵蝕加深,丹霞地貌走過青年期、壯年期的演化階段,當峰叢峰林在漫長的時日中脫胎而出,即說明丹霞已經進入壯年晚期。
除瞭流水之力外,崀山諸峰還受到瞭重力崩塌、風化、水溶蝕等外營力的影響。山體崩塌,便形成四周皆為崩塌崖壁的石柱,如辣椒峰、蠟燭峰等;長期風化使崩積巨石及柱、墻、寨、峰棱角消失,明顯圓化,崀山由此出現圓圓的頭;流水溶蝕瞭碎屑巖中的碳酸鈣,也讓崀山出現鐘乳石、石筍、地下河等丹霞喀斯特地貌復合景觀。
我國不同氣候區域共存有丹霞地貌1000多處,而崀山丹霞規模之大,類型之豐富,景觀之秀美,世所罕見。它以密集分佈的壯年期丹霞為特色,也保存有青、老兩個時期的地貌。微觀上,不僅包含瞭方山、單面山、石寨、石梁、石崖、石墻、石柱等正地貌形態,還發育瞭線谷、巷谷、峽谷、凹槽、凹穴、天生橋等以“穿洞”為特征的負地貌形態。崀山擁有丹霞地貌的26種類型。
1992年,當年逾八十的陳國達被邀請來到崀山考察時,正值壯年的崀山丹霞這才遇見他已入耄耋之年的人類“發掘”者。眼前一片怪石嶙峋,讓陳國達十分驚嘆,但他並沒有為這份遲到的相遇唏噓,而是激昂地寫下瞭一篇《崀山攬勝》。他稱:“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崀山比丹霞,勝地相識何恨晚,南北並贊雙奇花”,並親自題寫“國之瑰寶,丹霞之魂”。
青山滴翠,花色欲燃(湖南南山國傢公園管理局 供圖)
旅遊崀山:壯年丹霞花開最艷
陳國達所稱“雙奇花”,即指崀山丹霞與廣東仁化的丹霞山。2010年8月第3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由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等6省代表性丹霞地貌區組成的“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前所未有的大系列項目申報,還是首次地貌類型的申遺。
賀軍是崀山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以下簡稱:崀管局)辦公室副主任,至今仍記得各路專傢來崀山“面試”的情形。新西蘭地質學教授保羅·威廉姆斯是2009年來的,賀軍記得,當時他開著車,到瞭玉仙橋附近時,70多歲的保羅教授突然請求停車,要查看一處“丹霞重力崩塌景觀”。這是一片被崩塌巨石攔路的小溪。崩塌石長高均有十幾米。“他堅持要脫鞋,爬進溪谷看碎石。”賀軍回憶,這位地質學教授邊看邊驚奇,看瞭一兩個小時。
此後,越來越多的專傢為崀山立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資深專傢桑賽爾認為,崀山應該是世界上罕見的景色最優美、發育最完整、類型最齊全、特征最典型的大面積丹霞地貌片區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聯盟專傢的考察報告稱,湖南崀山地質價值在中國丹霞中名列第一,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遺產標準。
崀管局辦公室工作人員鄭芳園,曾做過10多年中英文講解員。她記得,當時的崀山是以壯年期丹霞的特色位列6省代表性丹霞地貌之一。一位專傢曾跟她說,壯年期丹霞地貌是整個丹霞地貌中最具觀賞價值、科研價值的。
丹霞地貌青年期侵蝕量在5%~30%左右,一般呈現出方山或峽谷,多有瀑佈跌水,如貴州赤水。壯年期侵蝕量達到30%~70%,主河谷基本呈寬谷,並發育峰叢、峰林,如崀山八角寨;當整體景觀以寬谷、孤峰、孤丘為主時,則證明侵蝕量已經在70%~95%左右,比如崀山扶夷江兩岸,江西龍虎山等,此時的丹霞已步入老年。
“青年期丹霞地貌就像一個害羞的姑娘,它的美還藏在綠色的植被下,沒有展露出來。老年期丹霞垂垂老矣,景觀不多。而崀山丹霞剛好是最婀娜多姿的時候。”鄭芳園說。
這些侵蝕程度各異的地貌,又被稱為象形景觀。辣椒峰、駱駝峰、蠟燭峰、令箭石、鯨魚鬧海、十八羅漢等,它們或擬人、擬物或擬禽擬獸,惟妙惟肖,數量之大、形態之多、象形度之高,在國內外獨一無二。
面積十平方千米的八角寨是全世界最壯觀的象形景觀。站在800米峰頂遠望,天晴時,山巒聚合,群峰如紅鬃烈馬,奔騰呼嘯。大霧時,圓頂石峰時而被雲霧彌漫,時而又露出脊背,被稱為“鯨魚鬧海”。
八角寨丹霞地貌(湖南南山國傢公園管理局 供圖)
扶夷江邊的將軍石是一堵巨大逼真的自然石墻。20世紀60年代,新寧縣某領導曾將一張在扶夷江上遠眺將軍石的照片帶到瞭北京。詩人艾青看到瞭這張照片,正拿著照片感慨,他的兒子在一旁隨口問道:“這將軍是人造的吧?”艾青立馬正色道:“不是!這是純天然的石墻。”
正因如此,盡管崀山是搞科研“出身”,卻一直深受遊客喜愛。
將軍石(湖南南山國傢公園管理局 供圖)
“十多年來,崀山一直是湖南著名景點。”湖南崀山恒源國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倪明明說,遊覽崀山,遊客或選擇徒步登山,或於扶夷江上漂流。
“旺季時還有熱氣球動力傘高空遊。”倪明明補充,“疫情後,新寧縣又承辦瞭首屆邵陽旅遊發展大會,春節期間我們共接待省內外遊客18.92萬人次。”
與別處風光不同,崀山旅行自帶“科普”。鄭芳園常用“戴著綠色的草帽,紋刺青,穿綠裙”來翻譯崀山丹霞“頂平、身陡,麓緩”的學術語言。“刺青”其實就是丹崖赤壁上的侵蝕雨痕和苔蘚。
在北大門管理服務中心,崀山還建設有總面積3000平方米的崀山地質博物館,作為國傢級地質遺跡展示基地。各景點建瞭780多個地質科普宣傳牌,遊客可一邊欣賞奇景,一邊學習地球科學知識。
鄭芳園也常常告訴遊客,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丹霞地貌,因為丹霞地貌就像一個活標本,它的形成和發育印證瞭滄海桑田的變化。
生態崀山:綠樹上負絕壁生靈
崀山丹霞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國傢地質公園、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已有多年。2021年,崀山風景名勝區整合劃入湖南省南山國傢公園,自此迎來瞭新的生命周期,生態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重述。
丹霞地貌不僅極具地質學價值,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影響森林植被發育的特異地形。它擁有特殊的生態孤島現象,因此生物遺傳多樣性無法被其他生境替代,而崀山丹霞又是這種特異性的集大成者。
“目前,崀山的森林覆蓋率從申報世界遺產時的78.1%,到現在已經達83%左右。”崀管局保護科科長陳斌介紹道。近年來,為保護崀山的生態環境,崀管局出臺瞭《湖南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並按照《國傢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湖南省級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共同實施監管。十多年間,投入超過1800萬元加強森林資源保護,2010年起,每年從門票收入中切塊100萬元用於景區未征用林地的補償。
“我們的核心保護區嚴禁砍伐,即使死瞭的樹,像去年大旱死瞭的樹,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批,而不是誰想采就能采。居民建房、民用設施建設,也必須要審批符合我們的總規和詳規。”陳斌說道。崀管局聯合執法大隊和保護科會365天巡視景區的非法采砂、電魚、麻魚、非法采伐等現象。
“絕壁生靈”是崀山丹霞生態的又一特色。在崀山丹霞的陡峭崖壁上,生長著以蘭和苦苣苔科植物為主的種類,比如大傢熟知的珍稀物種:鐵皮石斛。
多年來,景區嚴格禁止采摘崀山野生鐵皮石斛,但為瞭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崀山多次邀請植物學傢羅仲春教授來此調研,在對它的生長習性、環境、生物特性、培育有瞭基本掌握後,出版相關培育技術書籍。如今,新寧縣的鐵皮石斛種植產業蔚為大觀。
不僅如此,羅仲春還發現瞭幾個崀山丹霞地貌的特有種。
特有種即隻在此地生長的植物種類。20多年前,王文采院士發現定名的特有種是新寧毛崀和崀山唇柱苣苔,羅仲春又發現瞭羅氏樓梯草,大黃花蝦脊蘭。這些特有種在生態學、生物地理學、生物多樣學和系統發育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大黃花蝦脊蘭每年4月下旬至5月開花,姿態美麗,獲得過國際蘭花比賽金獎,我國目前僅發現南山國傢公園內的崀山和舜皇山自然保護區有少量分佈。
國傢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崀山大黃花蝦脊蘭(湖南南山國傢公園管理局 供圖)
“自從發現後,局裡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南昌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大黃花蝦脊蘭等極小種群的保護研究。”陳斌說。在華南植物研究所成功培育出大黃花蝦脊蘭幼苗後,崀管局分別將它們放在八角寨、紫霞洞、駱駝峰等處,讓其在不同的生長環境組培。
“2022年大旱,有些活瞭,有些沒有培育成功,這些特有種確實非常‘嬌弱’,它隻在那一小片地方才活。”陳斌補充道,這也體現瞭這些特有種的珍貴,保護培育尚且不及,更不用說“破壞”。
近年來不少研究發現,我國許多紅層區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態退化。一些丹霞地區甚至出現石漠化的問題。這也反襯出生態崀山的可貴,提醒我們保護崀山生態的重要性。
崀山的名字由來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舜帝南巡至崀山,見山水秀美,於是折枝在地,寫瞭一個“良”字,再在良的左邊書上“山”,即山之良者——崀山如其名,應該是山清水秀,生態美麗的一方天地。(秋盈)
上一篇:魅力嵐島——南島語族
下一篇:紅海行動劉博郭亮掛壁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