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到平潭工作之前,我真的不知道這裡還有著豐富的南島語族文化。很多遊客在夏季湧入平潭,享受海浪拍打沙灘的樂趣,品嘗美味的海鮮小吃。然而,有多少人瞭解過殼丘頭石器時代的遺址?又有多少人知道平潭石器時代究竟跨越瞭多少年呢?
過去,很多人認為平潭(包括福建各地)的石器時代古人類是從河姆渡遷移過來的,但究竟有多少確鑿的證據呢?據考古專傢表示,福建的石器時代與河姆渡是同一時期的,不存在先後關系。在廈門大學歷史與遺產學院與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共同對西營村遺址進行瞭十幾年的挖掘基礎上,他們將石器、陶片、獸骨、貝殼等送至美國進行碳十四測年法測定。結果顯示,平潭西營遺址距今約7200至7300年,因此國內外專傢一致認為,平潭古人類活動早在7300年前就已經開始,這可能比河姆渡的8000年歷史還要悠久。同樣地,平潭的歷史也比臺灣的6000年更為久遠。此外,臺灣的考古發現表明,古時候的臺灣石器和陶片與大陸許多地方是同時期的,也就是說,早在6000年前,臺灣的文化就是從福建平潭傳播過去的。
當然,我並非考古專傢,隻是一個看熱鬧的外行。從考古的角度來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已毋庸置疑。此外,平潭的石器時代與大陸各地的早期文化存在緊密聯系,都是同一時期出現的古人類文明,不存在先後之分。
那麼,平潭的考古與南島語族又有何聯系呢?202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佈瞭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重要科研進展。經過八年艱辛探索,他們利用古DNA技術解析古代人類樣本的基因組,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歷史面紗。相關成果已於5月1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這意味著,平潭的考古研究證實瞭太平洋南島語族是從臺灣與平潭傳播出去的,而臺灣的文化傳播也源自於平潭。
到平潭快兩年瞭,我已經去過殼丘頭六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看著一群老中青三代的考古工作者和志願者認真細致地工作,我由衷地感動。特別是當我看到展館中的資料,更讓我產生瞭一種使命感。最近,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與平潭南島語族國際研究院達成合作,將在文化、經貿、外交、科學等領域展開聯合研究,為平潭打造成國際旅遊島的新名片貢獻力量。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瞭解並珍惜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南島語族文化在平潭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綻放光彩。
古人獨闖海,遠渡太平洋;
尋根問何處,夢醒嵐島傢。
【編輯:陳章輝/李點紅】
上一篇:狂飚的江門到底有多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