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许巍的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写出来多少为生活所困,不能直抒胸臆的大众们的心声。而如果有机会,你会抛弃一切,追逐心中的那份激情和梦想吗?
我国有一个人45岁之时,却放弃了同其他人那样,享受安逸生活,背起行囊,走向了四方。
了无牵挂开始远征
出生在1957年的李长波有着一份稳定地让人羡慕的职业。在吉林省江源县卫生局工作的他,从小热爱读书,踏入工作岗位之后的李长波依旧手不释卷。
而每当李长波看到书中描绘的国家的大好河山、秀丽风景的时候,便会不由得心向神往,感慨万千。
不过那个时候的李长波受制于日常工作上的各种琐事,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宏图大志,对于他而言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独自一人时候的幻想。
时间就这样慢慢地流逝,转眼间那个梦想着行走四方的李长波已经到了45岁的年纪。妻子已经不在身边的李长波自从送走了出嫁的女儿后,独自一人在家的李长波倍感空虚孤独。这在个时候,年少时期的那个梦想又出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这一次,没有琐事缠身的李长波已经无所顾忌。从2000年开始,李长波开始着手准备一次对于自己而言的史无前例的出游活动。为了筹集出行的资金,李长波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掉,并将之前存在银行里的钱也都取了出来,并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万事俱备的李长波去意已决,在众人不解惊诧的眼神中,李长波辞去了江源县卫生局干部的公职,开始了这场如梦般的旅程。
三年的艰辛旅程
2003年7月1日,这是李长波启程的日子,一段传奇的旅程也这样拉开了序幕。而这段行程并没有像我们和李长波想象的那么美好。
在行走中,李长波的鞋子已经磨坏了数不清有多少双。为了节约生活费用,李长波的路程中,有四分之一的夜晚是在人烟稀少的野外度过的。
而李长波的全部行囊,就是几个脸盆,几包塑料布,一个行李箱和几个行李包再加上李长波用来拖行李的铁轮车。
这简简单单的一些行李,加起来将近100多公斤。即使路上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李长波也未曾动摇。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李长波一直坚定地说“不管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来,走完全国!”
截止2007年,李长波历经3年零8个月,从中国东北的吉林省江源县出发的他徒步走到了中国南端的海南省三亚市。
李长波在这个3年零8个月里,风雨兼程,一路艰辛,无惧风雨得走过了中国的17个省份和直辖市,路过了386个县级城市,足迹遍及了4000多个乡镇社区。据统计李长波从吉林到海南的旅途路程大概22000多公里。
行程未停旅途继续
很多人想着李长波这样“折腾”了3年多,该消停消停了,就此安享晚年了吧。而让广大网友没想到的,2011年10月底,李长波的一份帖子又掀起了舆论的讨论。
李长波新的计划又开始了,这次李长波计划从海南省的三亚,徒步前往吉林长白山市的江源。有人戏称,这是李长波的“返乡之路”。
这次路途中,李长波带在身上的只有自己的背包,外加自己攒钱买下的相机和一面托人制作的小小旗帜。一路奔波的李长波一直坚持着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李长波便会拿出自己的相机,记录自己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拍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同时,每到一个地方,李长波都会与当地的政府联系,拿出自己珍藏的笔记本,让当地的政府给自己的笔记本盖上章。如果遇到当地人,李长波也会毫不吝惜的拿出笔记本,让他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留言。
渐渐的,李长波带的笔记本一本一本被填满了印章和当地人的留言。就这样一路下来,李长波的背包里已经多了十几本笔记本了。
而当被记者问起,这一段有一段旅程的意义,李长波谈起了在旅途背后的故事。原来这次李长波开启新的旅程的打算并不是一时的冲动。相反,这次的徒步旅行是李长波深思熟虑后决定的。
过去李长波去过很多地方,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体现过各式各样的风土人情。而这次,李长波决定把这些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并且李长波希望将这些东西整理成一本书,书的名字李长波都已经想好了,就叫《走遍中国系列丛书》。
同时,爱好啤酒香烟的李长波细心地将自己一路上买到的啤酒和香烟的标志都妥善收藏了起来。他对记者朋友们说,自己想趁着云游四方的机会,把全国各地的啤酒和香烟的标志都收集起来,待行程结束了,拿出申请世界纪录。
对于李长波而言,这次旅行,不仅让他真正最直观,最现实地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山川大江,圆了李长波一直埋在心里的那个梦想,也让李长波成为了“徒步中国第一人”。
李长波希望,通过自己的号召力,组织起徒步中国协会,向全国人民介绍徒步旅行这项运动,让中国的徒步旅行迈向国际化。
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李长波的旅程看似很简单。一件背包,几身衣服,带上生活必需品,你就可以像李长波一样行走四方,迈向辽阔的天地。
可能有些人会害怕路途的艰辛而止步不前,但是我相信,真正困扰我们的不只是路途的困难,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胆怯。
李长波可能没有屏幕前的大家富裕,更不太可能比我们年轻人有体力。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完成了一项很多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业,实在是令人心生敬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