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四大會館戲樓”中,湖廣會館和安徽會館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天橋盛世集團負責管理和運營。據會館研究專傢白繼增、白傑所著的《北京會館基礎信息研究》統計,西城區在歷史上曾有672座會館,現存會館建築達189座,為北京市現存會館最多的城區,其中湖廣會館作為北京乃至全國會館的代表,依托自身優勢條件,逐步塑造為全國會館文化運營的品牌。
湖廣會館外景。 圖/視覺中國
新京報:近年來北京聚焦會館演藝新空間,整合優質演藝資源,助力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從文物活化利用的角度,這些政策對於像安徽、湖廣會館這樣古建築的發展定位,產生瞭哪些直接的影響?
徐曉輝:“會館有戲”文化惠民品牌的打造,為文物空間的使用開創瞭新路徑。會館的主要資源為傳統建築環境與其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內涵。安徽會館、湖廣會館分佈在中心城區,擁有優質的文化、人物、行業IP的塑造價值,擁有相應的人群基礎,便於形成品牌形象。“會館有戲”文化品牌有助於安徽會館、湖廣會館挖掘會館區域文化,突出各自特色內容,打造區域不同會館載體功能的聯動。結合區域其他空間,打造會館文化及旅遊線,未來安徽會館、湖廣會館等會館一定會成為文旅項目的重要載體。
新京報:在全力推動“會館有戲”的文化品牌建設中,天橋盛世集團有哪些計劃與戰略構想?
徐曉輝:隨著湖廣會館完成全部修繕工作,中山會館明年收回自主運營、安徽會館清退完成後,集團將明確各處會館的運行需求、定位,統籌規劃資源與內容,研究如何形成北京古都文化中一段富有特色的會館文化線路,讓研究成果為企業宣傳、社會責任、會館運營工作服務。
北京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遺產集中,特別是會館數量眾多,目前保護思想達成共識,但具體活化利用策略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尚未開展針對文物建築、會館建築的活化利用專項研究。針對代表性和關註度高的會館建築群開展具體評估、研究和實踐,可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示范項目,切實為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幹實事。
新京報:在保護會館遺存建築等方面,目前存在哪些實際困難?
徐曉輝:首先文物的維護、科研、開發保護等運營成本高,文化項目收益較其他行業低。作為文物,運營的項目內容和空間利用上會受局限。會館建築大部分分佈在街區胡同內,周邊環境和交通配套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另外,使用者的文物保護意識不高,在進行文物保護開發利用過程中,容易造成文物資源破壞,隻有保護其完整性,才能保持其經濟和社會價值,隻有具有特色的文物才能吸引遊客,帶動文化產業發展。
2020年10月28日,北京安徽會館重新啟用。 圖/視覺中國
新京報:在政府政策機制的推動與引領下,你覺得真正達成“會館有戲”這個標準,還需從哪些方面進行完善與拓展?
徐曉輝:我認為首先要提高社會各界的會館保護意識,加強對會館研究、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工作,讓更多的人認識會館、瞭解會館,促進大傢共同把會館研究好、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在打造文化精品內容的同時,還要加大“會館有戲”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讓“會館有戲”成為市民文化休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讓更多的人喜愛會館,讓“會館”更“有戲”。
新京報:未來天橋盛世集團對於兩座會館的運營方面有哪些規劃?會推出怎樣的會館演出?
徐曉輝:湖廣會館未來定位為“中國優秀文化傳承創新典范”,將打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金名片。以充分保護、合理利用、文化典范為原則,樹立文物活化利用和院團合一的新樣板,建立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復興文化展示基地、文化藝術交流基地。打造北京“展演一體會館文化中心”,形成北京文旅產業地標項目。湖廣會館未來演出以弘揚國粹京劇為主要內容,結合沉浸式演出形式,打造戲樓版經典劇目,成為世界各地觀眾來到北京後體驗戲樓版京劇的最佳選擇。
安徽會館定位則是“文化運營重要的延展空間”。在未來運營中,合理利用安徽會館自身條件優勢的同時彌補不足,將安徽會館與湖廣會館形成功能和業務上互補與整合。集文化體驗、教學培訓、文化交流三個板塊於一體,並聯合湖廣會館形成文化產業運營中展、演、體驗、教學、研究交流五個重要功能的實現,從而實現運營體系的建立。未來要把安徽會館打造成為西城區、北京市、最終成為國傢級的戲曲文化藝術展示、教育、體驗中心,成為戲曲文化城市名片,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但安徽會館目前沒有演出資質,暫時無法進行商業性售票演出。
新京報:在會館的活化利用方面,目前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徐曉輝:為瞭項目內容能夠落地實施,還需要政府協調相關部門,完善大部分會館的演出、培訓等相關運營資質。同時,需要加強對會館硬件設施建設和完善周邊環境規劃設計。目前在文物空間運營等方面尚缺乏專業人才,在使用過程中,不能開展專業化的文物保護和利用,會嚴重影響文物的使用價值,需加強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從目前來看,文物保護與利用發展不協調,需要找到保護與利用二者的平衡點,關鍵把握好“度”,既不能過度開發使文物難以存續,也不能過度保護使其喪失活力。保護與利用並舉,才能實現文物可持續傳承。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