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这有山”大概是我去过的最个性的商场了:商场里分不清楼层,店铺没有一点规矩,逛商场还得自己爬楼梯……偏偏火了!景区里的商场很常见,但是在商场里建造个景区的应该比较罕见了吧。
商场名字叫“这有山”,因为商场里真的人造了一片山景,远看还有点像著名的商业景区洪崖洞。不仅外观是景区的样子,内部结构也修建成了景区的样子,除了地下一层,其余楼层不仅没有明确的区域划分,甚至没有明确的楼层划分,不少店铺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在几楼。
点击这里观看视频版本
商场内部只有一侧的客栈是有明确楼层,但是要找到入口也不是那么容易,第一次来不转两圈肯定是不行的。
某个“山洞”后面是小吃街,算是相对集中的区域,但是小吃街里也夹杂着文创、杂货之类的店铺,刻意将一个整体打破。
商场内部有滚梯,但是不去专门寻找都很难发现,反而是楼梯比较醒目,可以看到客流基本是沿着某个规律在运动,我很怀疑这个客流通道是精心设计过的,让这个看起来非常杂乱的商场有迹可循。
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某些地方对于个性化的商业街区深恶痛绝,别说门前摆个小摊促销,极端一些的甚至统一了牌匾的大小和字体,以至于不去阅读你无法分辨这是一家时装店还是一家寿衣店。实际上那种完全统一的商业街基本上在统一的那天就废掉了,只能说这样的管理者对于商业一无所知却又蛮横低俗。
商场里的经营者显然更懂得营销和商业,每一家小店都各有特色,而且短距离内绝对不会看到有类似或者雷同的店招甚至是配色。个性多元化的世界才是商业的世界,只有军营之类的地方才需要整齐划一,也许要求商业街也整齐划一的人是某个强调纪律的地方成长起来的,所以见不得五彩缤纷的世界和人间纷繁的烟火吧。
我们把尺度拉大一点,这个商场其实总体也就是一条商业街的规模,但是商场对比商业街的优势就是具体业态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不会出现多家雷同店铺同场竞争的问题。
比如商场里的宠物店,有猫为主的,有小宠物为主……还有一家是小猪,但是几家宠物店之间几乎没有重叠。
趴在猫砂盆里的猫看起来不大聪明的样子
如今比较流行的文创商店在商场里也有好几家,但是每家都有不同的主题:可爱玩偶、模型手办、复古玩具、时尚潮玩……。而旅游景区的商业街就很难避免业态重复,某个滨海城市的商业街,前些年去的时候到处都是叮叮当当打银器的声音,后来再去满街都是70后的回忆,去年去的时候发现了好几家五彩缤纷的“网红打卡点”……一窝蜂的上然后一窝蜂的消失,成为这种商业街的必然。
现在我们把尺度再拉大一点,在如今这个年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大型商场,如同刚才提到的商业街上小店一样,大城市里的一些大型购物中心也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很难吸引稍远一点的市民前来购物,更别说是专程赶来的顾客了。
这两年客观因素让网购更加流行,对实体店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一些商场只能依靠超市来挽留客流,但是如今社区便利店的日益丰富等诸多原因让一些超市自己都举步维艰,如果商场本身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很难留住客人 。
说一说现在的绝大多数商场结构:几层服装店中间夹杂一点杂货潮玩,一层超市,一家书店,一层数码产品高大上一点的会有汽车之类,最热闹的一层就是饭店,所以一般设置在顶楼或者地下用来引流,此外顶楼还会有一家电影院,不过因为营业时间的原因,电影院相对是商场内比较独立的空间。
这个结构看起来很合理,但是……
横向对比就发现,其实每家是高度重复的,同样的品牌可以在市区几乎每一家大型商场见到,客人其实不会专程为了某个到处都有的品牌而专门去哪一家大型商场,家门口的大商场就有,完全没必要折腾到几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商场,想要从别的商场区域引流,成了大型商场真正面对的难题。所以购物也好,吃饭也好,都不是真正吸引顾客的原因。
实际上顾客真正需要大型商场的核心是“逛”,尤其在东北这样寒冷的地方,冬天其实是无处可去的,逛商场的需求非常高,网购如此发达的时代,可能购物和吃饭都只是顺带的项目而已。仔细想想,如今商场里只有电影院和游戏区是在家无法实现的,但是这两个区域也是非常容易复制的,想把客人从别的商场拉来,仅仅靠这两样显然也很不现实。大型商场必须有足够丰富的业态形式才能充分满足人们逛街,但是拥有丰富业态也就要求商场拥有超大的体积,这种超大型商场在任何一个大城市应该都是屈指可数的吧。所以更多的商场应该研究的是如何让客人在自己的商场逛的有意思,不腻歪。
如何让客人“逛”起来,其实早有一家商场做的很好了,可能你猜不到,那就是:宜家家居。和这有山一样,商场的最大特点就是“迷路”,在商场里无法一眼看到全面结构,只有深入进去“探索”。精心设计的路线看起来杂乱无章,让客人在“探索”中无意间感受“发现”的乐趣,更容易留下客人的同时也会激发更多的购买欲。
而在这有山也是一样的,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商场内部全貌,貌似全景的观赏位置其实看到的只是一层“表皮”,只有深入“迷宫”才能了解里面究竟有些什么。
商场里设置了很多可以停留休息的空间,有的空间甚至是景观非常好的地方。有人大概会觉得浪费,在这样人最容易停留的地方周边居然没有商铺也不设置促销柜台。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地方就如同画中的留白,不会让人觉得商场里拥挤的过分,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和停留。
因为把商场设计成了风景区的结构,于是商场的饭店和商家就有了真正的“景观阳台”用餐区,这样的就餐位置毫无疑问的要比一边吃饭一边看落地玻璃外的人来人往强上太多了。
其实这有山里面也有很多连锁店,不过都隐藏的比较好,一眼望去是商场的整体,每一家店都不会过分醒目。
店招个性比较强又不方便更换的店铺一般都安排在地下室,地下室被设计成了曲折的山洞,再个性醒目的店标也不能从很远处看到,转过角忽然发现的感觉让这些个性店也不会在商场里显得突兀。
下图是2022年时在商场拍摄的日间景象,而更下面一张则是前几天拍摄夜景,白天夜晚的景色不能说截然不同,但是说各有千秋是没问题的。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家商场,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商业主题公园,我想这个商场的设计者应该是大量参考了景区的规划,而最早想出这个点子的人绝对是个商业鬼才。尤其在东北,冬天来临的时候这种温暖而又有风景的商场是可以当做休闲公园来逛的,这一点就跳出了传统商场的队伍,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在这个实体商业到处喊“没落”的时代无疑走出了一条新路来。
最后说说为什么说这个商场其实更像个景区:在这有山没有超市和电影院也就不说了,上图的那个地方是商场的最高点,叫做问蟾亭,是单独卖门票收费的,而且买票上去的人还不少!你见过商场收费卖门票的吗?
【2023.3.28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