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正是春遊好時節,位於河源的春沐源小鎮吸引瞭不少大灣區城市的市民選擇周末到此遊玩打卡。日前,一場以「自然成長,和美共生」為主題的大灣區自然成長教育論壇在春沐源小鎮景區舉辦,以著名景觀設計師張東為代表,攜手多名建築傢、音樂傢、科學傢相聚於此,與春沐源小鎮鎮長、科學傢郭德英一起,對自然與孩子成長、建築美學與自然關系、小鎮建造多樣藝術性社區等話題進行瞭探討。
在春沐源小鎮的龍骨樂園,走入園區,不少恐龍元素映入眼簾:恐龍蛋造型的休閑小屋、恐龍腳印造型的戲水廣場,還有極具特色的娛樂設施,讓人仿佛走入史前時代。無機械、原生態的樂園設計讓不少傢長帶著孩子來到這裡,作為景區遊玩的第一站。
孩童在龍骨樂園嬉戲
作為龍骨樂園的設計者,張唐景觀創始人、著名景觀設計師張東在大灣區自然成長教育論壇上發言認為:孩子不是天性喜歡自然,而是喜歡能夠在其中玩耍的自然,即把自然當成一個“大玩具”。而龍骨樂園是一個“無動力樂園”,完全依靠孩子的自主互動來進行玩耍和體驗,並在其中融入知識性,其設計就是希望兒童們能通過在安全的自然環境中玩耍,能充分地認知和感受自己的身體、身邊的一切,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通過自然、知識、藝術釋放孩子們的天性,身心的愉悅、向美向善,比任何說教都更有效。
著名景觀設計師張東作論壇發言
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執行總建築師、著名建築傢馮果川提出,人其實並不是天性喜歡自然,隻有當人對自然的控制力越強時,才越願意進入自然環境。此時,建築便成瞭讓人在自然中感到“安全”的庇護,因此,好的建築,是“返自然”的,建築是人類身心的庇護所,也是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框。
深圳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協會榮譽會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作曲傢單協和在發言中表示,音樂教育能在三個方面讓我們的孩子受益匪淺。第一,音樂可以教會我們孩子以感性的方式認知世界。第二,以審美的方式來反思人生。第三,以藝術的方式來表達思想、情感、理想。在大自然的環境裡,音樂藝術也開始回歸到純粹的狀態,孩子們能在此間感知音樂藝術之旅。
小鎮鎮長郭德英與嘉賓交流自然教育心得
據春沐源景區介紹,下一部將繼續開展美學自然教育、音樂會等精彩活動,開展“年度設計美學探索”系列活動,作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學校”,讓大灣區的兒童們在豐富的自然場景,從自然中收獲藝術靈感中,培養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小鎮“鎮長”郭德英表示,春沐源小鎮是沿著7公裡河岸建設,兩岸有著不同的美景,希望能為大灣區的市民帶來更多美好、展示自己的場地。
(來源:河源春沐源小鎮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