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过大年#“二十九,蒸包子”。按旧历过年风俗,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南八乡一带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今天蒸包子。包子分两种,一是实皱的,就是不用放馅的实心馒头(我们那里把馒头叫包子)。一种是豆馅包子,顾名思义,就是包子里有豆沙馅。
如今,对百姓来说,包子,是再寻常不过饭食。这要是退回到六七十年代,一年四季啃粗粮的日子里,过年吃包子,可是整个家庭男女老幼最为热切盼望的大事情。
过年二十九这天吃完早饭,各家各户开始忙活,揣碱、揉面、撮髻、做包子。因为从初一到初五,按年俗,是不能蒸包子或贴饽饽的,所以,二十九这天蒸包子要多蒸几锅,晾凉后放到笸箩里或荷罐里,随吃随熥。因为那年月白面是稀罕物,过年也大都舍不得用纯白面蒸包子,总要在白面里兑掺上好些白棒子面(白玉米面),这样蒸出的包子“出数”。记得有一年过年蒸包子,妈妈为了“出数”,白棒子面掺太多了,蒸熟后的包子吃起来渣渣啦啦,都快没白面味了,这也比吃棒子面香。
那些年因为白面稀少,所以就很少有发面揣碱的活,即使是家庭主妇,揣碱时也总是使不好碱,所以每年过年蒸包子,给发面揣碱就像是一次赌博,谁心里都没有底,不是碱大发黄就是碱小发酸,很少是正好的时候。不论碱大碱小,蒸出来都要吃。大正月的,谁都不愿意吃一周发黄或发酸的包子,因此,揣碱,就成了一年一度的赌博大冒险。为了不落埋怨或少担责任,揣碱时,有时妈妈干,有时爸爸下手。记得有一年,包子蒸熟了,一揭锅盖,满锅的包子就跟黑玉米饽饽一样,而且还开了裂。一想别人家过年吃白包子,我家吃黄包子,这严重影响了过年的心情啊。
正是因为发面使碱责任大,妈妈爸爸在使碱时就会格外小心谨慎,这才有了“火烤发面酵”的工序。
往面里揣碱时,要根据面发的程度放碱。开始要少放碱,因为放少了还可以再加,如果一下子放好多,发面就会一下被碱拿死,就没法救了。所以,揣碱总要往面里放好几回碱水。每次加完碱并揉匀后,都要揪一小块面,用一根筷子插上,在灶堂里或炉火上进行烧烤。烤熟后,掰开观察,一看二闻,颜色太白闻着有臭面酵子味就是碱小,要继续放碱。加完碱揉匀再取出一小块来烧烤,直到差不多了为止。我小时候,烧烤发面酵的活一般都是有我来做。坐在灶堂前或炉火前,一手拿着一头插着小面团的竹筷,将小面团放到火上烤。眼看着筷子上的小面团,在火苗的亲吻下,一点点地鼓胀起来,颜色也一点点地由白变浅黄,再由浅黄变焦黄,并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麦面的焦香。烤熟后举给妈妈或爸爸检验。验过之后,这焦香的面酵子就成了我的美味。这样的机会一年也遇不到几回,每回我都抢着干这活,其实就是为了吃这个用火烤得鼓鼓的、焦黄的、香香的发面酵子。在我看来,这可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美味!
现在,大米白面早就成了家常便饭,我也早就学会了发面使碱而且到了娴熟的程度。可有时,明知道揣了碱的面没有问题,还是要揪一块面,用筷子插上放到燃气灶上进行烧烤,就是喜欢发面酵子在烧烤时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麦面焦香。迷人的香味,这也是属于那年、那月、那时的年的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