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新海
我喜欢秋天,更爱那一抹深邃而宁静的秋色。秋色中当数金黄最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昨夜秋雨初霁,今日天色澄明,心中蓦然涌起奔赴天路、尽览秋光的冲动。早饭后,便与二三好友相约,一同驱车前往安丘西南部的群山之中。
不过半小时车程,我们就驶上横贯西南山区的“安丘天路”。这条近年新建的旅游公路,东西绵延130多公里,犹如蜿蜒长龙盘卧山间,串联起群山层峦和诸多村落。车行曲折山路,窗外风景流动:齐鲁桃海、马寨拾光里、小麦裕古村落、辉渠梯田、获鹿山谷、百泉禾墅……远望重峦叠嶂、风机矗立,近看沟谷点染、层林渐黄。夏日的浓绿已悄然褪去,山野仿佛被淡淡金墨轻轻涂抹,天地间尽是温润而绚烂的秋意。

一路赏景,意犹未尽,我们转而登临天路沿线的重要人文景点——城顶山。山上有著名的先贤治学圣地公冶长书院和千年夫妻银杏树。举目仰望,城顶山群峰环抱,云烟缭绕,斑斓秋色中隐约可见山坳中的古朴建筑与参天银杏。
“无限风光在险峰。步行,才能看到最美最好的风景!”我和友人相互鼓励,开始攀爬那段几百米长的陡峭石阶。不多时,便气喘吁吁起来。歇脚时,话题自然转到书院和银杏树的千年往事上。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见城顶山清幽宜人,适于治学,便留下高徒兼女婿公冶长在此设立书院。公冶长博通书礼,潜心治学,鲁君多次请他出仕,皆被婉拒,而是不辱师望,教书育人,惠及乡里,被后人广为传颂。一年春日,孔子前来探望女儿、女婿,特意带来两株银杏树苗,亲自选址,公冶长夫妇亲手栽下。两树东雄西雌,根枝相交,并肩而立,历经千年风雨,今已高耸入云,因形似恩爱夫妻,被誉为“天下第一夫妻树”。
终于跨过最后一级台阶,我们登上宽阔的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两树灿烂的金黄,树后静立着公冶祠与青云寺。
公冶祠为后人崇念先贤所建。院门轻启,三进三间,飞檐斗拱,整个院落静立于时光深处。庭中鸟语啁啾,长楸望远,静谧幽深,庄肃之气弥漫其间。正殿中央,公冶长塑像巍然伫立,四壁彩绘勾勒其生平事迹。东西耳房内,书画陈列,古香流溢,文气氤氲。碑亭中,明清石碑默然相守,字迹斑驳间,镌刻着公冶祠修建、复建的过往,见证着公冶祠源远流长的历史。
拜谒完公冶祠,听着青云寺悠扬清越的钟声,我们缓步来到银杏树下。两棵古树高达三十多米,枝叶交叠,紧密相连,单株需四人方能合抱,遒劲的枝干上写满沧桑,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等待过往游人倾心聆听。满树金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摇曳生姿,犹如漫天金蝶翩跹起舞。树冠如盖,蔽日遮天,投下斑驳离影。微风过处,黄叶簌簌而落,铺地成毯,不禁感叹历经春夏秋三季积淀的生命,在尽情绽放繁盛后,终将归入泥土,悄无声息。
我立于树下,脚踏松软的金毯,捧起片片飘落的金黄,轻嗅着银杏叶微苦的清香,仿佛一瞬间穿越千年,走进一段无尽的梦境,与先贤晤谈,与历史同游。恍惚中,自己也成了画中一景,心绪也变得宁静起来。
迎风立于山巅,俯瞰四野,远山如浪,秋色如潮。满目斑斓在遥远的天际缓缓流淌,这里的万顷梯田、烟火农家,还有庵上石坊、齐长城遗址、摘药山老子庙、管宁书院、召忽墓……诸多人文古迹如明珠散落,镶嵌于天路两侧。
挥别城顶山上那动人的、诗意的金黄,我分明听到了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见证了公冶长心素如简、潜心治学的清风傲骨和执着坚守。
我好像读懂了秋天。
上一篇:“针灸式激活”历史风貌,新场古镇这样营造中部“文艺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