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葡萄酒一直在去库存周期中,市场上抛货的行为不断。但近期入门级价格带的抛货出现相对集中的信号,部分进口商在亏损出售2024年生产的欧盟餐酒,还有进口商一次清空上千箱库存口粮酒来调整产品结构。具体情况如何?
1
抛货范围涉及多个来源地
一些经销商反映,今年下半年以来,百元以内的入门级葡萄酒动销明显变慢,在家庭消费、团购、社交场景等场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缩量。“本来利润就很低,出货量相对去年还下滑了40%多。”一家江浙经销商直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进口商在以“及时止损”的姿态清货。福建三点水酒业负责人汪水水近期收到了一个进口商的私信,“行业寒冬,公司亏本出法国VCE9.9元一瓶,生产日期2024.9月,总共有13000瓶。”
往常被抛货的入门级葡萄酒更多集中在库存较久的产品,今年以来的抛货更偏向产品结构的调整。
成都葡萄酒经销商李华也透露,近期在与一位北方进口商洽谈圣埃美隆AOP级葡萄酒的接货,整体的量达到上千件,出货价则低至不到30元一瓶。
他告诉记者,这家进口商正在清理掉前几年积累的老货,把资源集中到近两年动销速度更快的趋势品类上。
从该进口商的朋友圈也能看到,其一方面在处理澳大利亚小众精品酒、勃艮第一级园等库存,另一方面也开始补进更具流通性的基础白葡萄酒线,例如马尔堡长相思、德国雷司令等。
“对于入门级葡萄酒来说,目前市场上的抛货范围相对较广,诸如澳大利亚、智利、意大利等的产品都可以看到,还有一些澳洲进口商找到我们,不过现在整体抛货的量并不足以对行业整体产生影响。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去库存周期之后,进口商的库存已经没有那么高。”中国进口葡萄酒联盟秘书长、万国酒联国际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继提到。
“产品同质化、市场碎片化、终端动销慢、库存大的进口商扛不住,这是目前抛货的主要特点。”北京东科佳酿四海酒业负责人丁亚东分析到。
在电商等新兴渠道的价格冲击下,近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抛货现象:有某澳洲酒经销商透露,现在部分经销商在将行货产品撕掉标签,流入电商当做平行货售卖。这种自降身段的做法,也成为了一种变相抛货的手段,可见经销商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
核心消费群体缩减,部分进口商“及时止损”
“入门级葡萄酒抛货底层的逻辑是核心消费群体的缩减。”上海云酒仓负责人张海啸分析到,“很典型的例子是白酒的光瓶酒都卖不动了,它的核心人群是一些务工人员,但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变得不稳定,因此需求就会下滑。对于葡萄酒来说也相同,在寒冬下没有特别抗打的品牌出现,因此现在的抛货依旧与库存水平紧密挂钩。”
“这个价位段的消费场景并不算稳定,相比一些精品酒在商务板块有一定的需求,这个价位段更依赖一些家庭自饮、小聚等私人场景,但用户粘性相比白酒、啤酒等低很多,随着消费降级、健康化饮酒等趋势,部分消费者在逐步降低对葡萄酒的购买频率或者转向其他饮品。”有业内人士分析到。
在上述消费需求的调整之外,酒商的抛货行为更像是一场无奈的自救。汪水水表示,“不仅是入门级葡萄酒在低价抛货,包括有些同行也在亏钱甩白酒套现,大多数同行围绕降本增效(减员、减仓库面积、转移办公室等),一切都是为了现金流续命。”
宋继则认为,“其实葡萄酒行业在疫情之后就开始持续的去库存,这几年不断有人离场,能留下来的更多是对进口酒保持积极心态的人,所以相对往年抛货的比例是有所减少的,只不过现在入门级的葡萄酒动销遭遇瓶颈,本来利润就不高,现在量也起不来,所以抛掉,但还是会继续在这行干着。”
对于未来的产品结构,宋继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以结构求生存”的阶段。 “稍微精品一点的葡萄酒,虽然单量有限,但毛利相对更稳定,能够支撑企业的基本运营。”他指出,白葡萄酒仍是当下增长相对明确的趋势品类,进口商可以适度加码,以提升产品组合的流通效率和市场接受度。
用更有质价比的新产品替代老库存并且小批量、多批次采购,也成为一个选品趋势。部分进口商开始寻找口感相近、价格更低的平替类选品,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