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庄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品牌文化、酿造工艺与产区风土,从而在深度互动中建立信任与情感连接,最终提升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可以说是中国酒行业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的核心策略。
具体来看,酒旅融合首先是品牌价值,包括文化传播、品牌形象塑造、品质直观感知,将酿造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符号;其次是消费体验,包括沉浸式互动、个性化定制、深化产品认知与情感连接,目的是让消费者从“参观”到“参与”,增强体验感与记忆点,再次是产业联动,带动区域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最后是用户运营,实现沉淀私域流量、强化用户粘性、精准营销,将酒庄成为培育核心消费者、进行深度用户运营的重要场所。
总结来看,就是从价格、促销等渠道竞争转为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酒旅融合的方向
酒旅融合通过打造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多元化场景,让消费者全方位感受白酒魅力。
首先是多功能体验设计与生态融合:许多酒庄注重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例如仰韶酒庄仙门山,整合当地的山、水、林等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众多旅游打卡点,致力于建设成为四季有景、功能多样的生态旅游酒庄。仁怀市也依托其丰富的酱香白酒文化底蕴与赤水河核心产区优势,不断推动酒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餐饮、体验等于一体的星级酒庄IP,推出精品旅游体验线路。
其次是文化挖掘与沉浸式叙事:酒庄是白酒文化的展示窗口,比如衡昌烧坊酒庄融合了传统酿造文化与先锋艺术表达。仁怀市的“国酒文化城”和《天酿》剧目,也是其深耕酒文化的重要体现,而郎酒庄园的山谷光影秀等创新形式,更是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最后是回厂游的创新与深化:回厂游已从早期的走马观花,发展到如今强调沉浸与参与的阶段。成功的回厂游能有效提升品牌信任、缩短决策路径、扩大客户社交影响力,目前大多数酒企都有自己的回厂游模式,应该说,包括回厂游在内的工业参观、文化探秘已经成为酒旅融合的核心内容。
▉酒旅融合的持续升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酒旅融合不是简单的静态展示,而是动态的持续进化,首先是为避免内容的千篇一律,酒企需要尝试将“参观”变为“参与”,例如引入如采摘、钓鱼等近郊游生活场景化、剧本杀研学体验式等,更易建立情感连接;其次是引入新技术,比如通过AR、VR、线上直播等技术赋能,数字化云游打破了时空限制,增强消费者体验感(这对于产区内酒庄尤其关键);再次就是酒旅融合的成功离不开运营精细化,比如回厂游实践中就需要通过挖掘产品价值体系形成“社交货币”、构建消费场景开发非标产品、进行系统动员和B端C化(终端老板用户化教育)、以及数字化营销链接等一系列举措,将回厂游从成本中心变成了盈利板块,促进销售转化。
最后就是酒旅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全域资源整合与产业联动,成功的酒旅融合往往能带动一片区域。比如仁怀市推动“农旅、酒旅、文旅”三产融合,从田野里的高粱到酒坊中的美酒,再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形成了完整的体验链条。川酒集团则“以酒带旅、以旅促产”,打造原酒交易、定制服务等一体化的体验中心,并联动成都、宜宾等地,构建川酒产业价值带等都是有效的可借鉴模式。
▉挑战与未来方向
客观的说,尽管酒旅融合前景广阔,但在目前中国酒行业的具体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同质化竞争:许多酒庄的体验项目相似,缺乏独特记忆点,易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投入产出失衡:建设高品质酒庄和运营回厂游需要巨大投入,不能有效转化为品牌溢价或直接销售,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从B端到C端的转变滞后,酒庄不断吸引散客、家庭游客,而不仅仅是商务客户和经销商,无法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营。专业人才短缺,酒旅融合需要既懂酒又懂旅游和体验设计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目前可能不足等。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酒旅融合的发展或许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是体验内容再创新,酒庄体验要彻底跳出“制曲-酿酒-储酒-品酒”的传统框架,更深层次地与在地文化、艺术、生态结合,创造独一无二的体验;其次是强化用户连接与运营,学习郎酒等企业的经验,将酒旅融合作为用户运营的起点而非终点,通过数字化工具和精细化服务,构建长期的会员关系和私域流量池;再次是积极拥抱数字化与智能化,利用VR、AR、AI等技术,丰富线上云游体验,降低参与门槛,扩大触达范围,并为线下导流。最后是政策与产区协同,酒企争取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政策扶持上的帮助,以及整个产区的协同宣传,共同打造世界级的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酒旅融合是白酒行业,特别是酒庄模式应对当前市场挑战、实现价值重塑的重要路径。它不再是简单的“工厂参观+品酒购物”,而是通过深度体验,将品牌文化、品质认知和生活方式全方位地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建立持久的用户信任和品牌忠诚。
切记!理想的酒旅融合,是让消费者因为喜欢一种文化、一种体验、一种生活方式而选择一款酒,而不仅仅是因为酒本身。(蔡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