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好天气,正是晒制土索面的好时候。11月24日,走进磐安县冷水镇朱山村,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庭院晒场,都挂满了洁白细长的土索面,如万千银丝垂挂,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村民们穿梭在面架之间,时而轻轻翻整面条,时而查看干燥程度,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而清新的麦香。
朱山村的手工土索面制作,是一门传承了多年的老手艺,几乎家家户户都藏着“制面秘籍”,不少村民更是坚守这门手艺数十年的老手艺人。今年70岁的曹爱芝便是其中之一,从17岁跟着太婆学艺算起,她与土索面的缘分已延续了50多年。“每年11月份天气好就开始做,这个季节既好储存,晾起来也方便。”曹爱芝一边熟练地整理着晾晒的面条,一边笑着说道。
土索面
制作土索面是一场与时间和耐心的赛跑。村民们往往凌晨2点就起身忙活,从选料、揉面、醒发,到拉制、挂架、晾晒,每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用纯正的面粉做原料,靠手工揉面的力道和醒发的时间把控口感。”一位正在揉面的村民介绍,面团要揉得均匀筋道,醒发时间要恰到好处,拉制时更要掌握好力度,才能做出细长而不易断裂的土索面。面条挂架后,还需在阳光下晾晒至水分充分蒸发,变得干燥有韧性后,才能收束整理。
“我们这土索面能拉很长很细,还特别有筋道,都是手工做的。”谈及自家的土索面,村民们满脸自豪。朱山村的土索面不仅是本地人家餐桌上的常客,更是吸引远方食客的“舌尖诱惑”。金华、东阳、义乌等地的老主顾会专程上门采购,上海的食客也会通过邮寄方式订购,线上线下销路一路走俏。“做出来的基本上都能卖掉,天气好的时候一天能做50来斤面粉的面。”曹爱芝说,每到产销季,村里的土索面常常供不应求,不少土特产店也会主动上门订货。
一根根土索面,承载着朱山村的岁月记忆与匠心传承。在朱山村,这门老手艺不仅是村民们增收的重要来源,更在代代相传中成为连接乡愁与烟火的纽带。阳光下晾晒的不仅是筋道的面条,更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