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东京羽田机场,人流如织。 广播里交替播放着日语和中文,成群的中国游客推着行李箱,在免税店前排队选购化妆品。
这一幕发生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言论的几天后,也发生在中国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接连发布赴日安全提醒之后。
甚至航空公司已开放免费退票通道,但仍有游客选择继续行程。 “机票酒店早就订好了,损失不起啊! ”一名来自上海的游客面对日媒镜头这样回答。
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通过“领事直通车”平台发出提醒,指出日本社会治安环境恶化,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案件频发,加上高市早苗的涉台错误言论,建议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11月16日,文旅部与教育部紧随其后,分别针对旅游和留学群体发布预警。 国航、南航等多家航司迅速响应,对12月31日前赴日机票提供免费退改服务。
政策层面释放的信号极为明确,但日本旅游热度并未如预期骤降。 据日本观光局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赴日游客已达748.7万人次,占日本外国游客总量的24%,稳居第一大客源地。
仅在9月,单月赴日中国游客就达77.55万人次,同比增长18.9%。 即使11月中旬预警发布后,东京浅草寺、富士山等景点仍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 有日本媒体用“中国游客对警告不买账”来形容这一反差。
“行程是半年前定的,酒店不退钱,我能怎么办? ”一名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游客表示,全家赴日旅行预算近3万元,其中民宿预付费用占一半,取消意味着直接损失。 类似案例十分普遍。
日本酒店退改政策严格,部分预付费用高达50%,而航空公司免费退票仅覆盖机票部分,无法解决地面损失。
另一重原因是对安全风险的低估。 多名游客提及“日本治安好”的刻板印象,认为官方预警“针对特殊区域,不去偏僻地方就没事”。
此外,年轻人群体中对日本动漫、文化的兴趣也削弱了对政治风险的敏感度。 《鬼灭之刃》等IP在中国年轻人中拥有广泛影响力,赴日“圣地巡礼”成为部分游客的刚性计划。
消费性价比亦是关键因素。 当前日元汇率低迷,1元人民币可兑换约20.6日元,相当于日本购物实际打五折。 药妆、奢侈品等价差显著,吸引代购和购物群体。
热点观察家
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是日本旅游业的核心支柱。 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1.73万亿日元,占外国游客总消费的21.3%。
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若中国游客减少,日本将面临2.2万亿日元经济损失,GDP可能下降0.36%。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渗透至产业链深层。
中国资本已收购日本39个自治体的67处旅游设施,如山梨县石和温泉区25%的酒店由中资运营。 这些酒店通过中文社交平台营销,80%客源来自中国。
同时,旅游业衍生大量中文导购、民宿管家等岗位,每100万中国游客支撑约2.3万个就业机会。 东京银座百货店员透露,其30%销售额依赖中国游客,近期预警发布后,专柜已出现导购闲置。
中国游客的持续涌入引发舆论争议。 社交媒体上,部分网友批评赴日游客“无视国家利益”,另一派则主张“旅游与政治应分开”。 这种分歧凸显了全球化时代个人选择与集体利益的复杂平衡。
但现实是,游客的消费最终汇入日本财政体系。 日本防卫费已升至GDP的2%,旅游业收入间接支撑其财政支出。
日本媒体亦利用游客行为制造叙事,如强调“中国社会对警告不买账”,为右翼立场提供舆论支持。
另一方面,韩国、泰国等国正积极争夺转移客源。 韩国在明洞等商圈推广支付宝支付,泰国新增赴华航线,希望承接原计划赴日的中国游客。
但中国游客对日本表现出高粘性:10.7%的游客访日超3次,6%的游客访日超20次,复购率远超平均水平。 这种偏好难以被简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