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的2025非遗品牌活动推广周——非遗品牌建设研讨活动上,中国旅游出版社发布了2024“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典型创新实践名单。本次研讨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在活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旅游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经理胥波作“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成果分享,并正式揭晓全国51项“典型创新实践”名单。我省渭南市“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引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咸阳茯茶品牌建设:非遗生产性保护激活千年“茯”能上榜全国创新名单!
据介绍,2025年3月至10月,由中国旅游出版社主办的2024“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实践征集推广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以“厚植非遗融入生活的时代新风,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生动典范,获取经验,推广做法”为目标,得到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积极响应,共征集到“创新实践”项目716个,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非遗领域权威专家线上线下三轮审议,51项“典型创新实践”脱颖而出。这些项目反映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成果,展现出各地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中的创新探索。
51项“典型创新实践”由四种创新类别组成,分别为非遗相关产品及品牌创新类16项,非遗传承、教育、研学创新类9项,非遗生产性保护创新类19项,科技赋能非遗创新类7项。这些项目用创新理念盘活资源,通过多元路径促进转化,以时尚的形式贴近公众,体现了非遗保护同文化繁荣、产业振兴的有机统一,为当下全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积累了经验。
51项“典型创新实践”通过三种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一是通过业态融合,构建“非遗+”的生态体系;二是从静态展陈到活态融入,对非遗展现场景进行重构;三是从单向输送到互动裂变,实现传播革新。业界专家表示,在信息技术、业态格局、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催化下,非遗的传承主体不仅是“技艺持有者”,还是“社会多元共创体”。他们不仅主动传承传统技艺,更承载并深化着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他们将非遗的传承场域,从作坊、村落、社区,向更广阔的“全域生活场景”延伸,形成“抢救性保护”“保护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并行的内生驱动力,在同现代生活的多维度融合中夯实存续力、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