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滕斌 葛子双
下塘,千年古镇,人杰地灵。当地有一美食——“下塘烧饼”,这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吃,却是许多下塘人早餐的标配和很多在外地下塘人解乡愁的首选。近期,去下塘采风,有幸采访到下塘烧饼协会会长葛德贵先生。
葛德贵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普通农家,自幼家境贫寒。在‘苦水’里泡大的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深耕烧饼制作技艺五十载。如今,他不仅是家喻户晓的“烧饼大王”,更是身兼县政协委员、下塘烧饼餐饮协会会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被评为“合肥好人”。他的微信号就是“烧饼梦”,用一块小小的烧饼,撑起了一方产业,传承了一份文脉。
寒门少年的“烧饼梦”:一口酥香藏生计
葛德贵说:“小时候家里穷,父母靠种地勉强糊口,心想哪天能吃上一口热乎烧饼,睡着都笑醒了。”
回忆起童年,他的眼神里满是感慨。由于贫困而辍学,从小就懂事的他,在集镇上看到做烧饼也能赚钱,为分担父母的生活压力,便萌生了学手艺的念头。为此,找到了亲戚、当地有名的祖传烧饼制作老艺人杨九聪师傅,软磨硬泡要拜师。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下塘烧饼从面粉选择、水温控制到炭火火候,每一步都暗藏玄机,想拜师学艺谈何容易,一开始杨师付,虽是亲戚也未答应。
为了打动师傅,葛德贵每天天不亮就去师傅家的烧饼铺帮忙,挑水、劈柴、和面,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不求工钱,只想能学点手艺。起初,和面总是掌握不好力道,要么太硬要么太软;成形饼厚薄不均,烤出来要么夹生要么焦糊;炭火控制更是难上加难,稍不留意就会让一炉烧饼报废。
有一次,因为烤坏了十多个烧饼,被师傅严厉训斥:“打烧饼既是良心活,又是技术活,心不静、手不勤,永远做不好!”那天,葛德贵流下了倔强的眼泪,“打掉牙齿和血呑”,从这以后,他把师傅的话记在心里,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寒冬腊月里,双手泡在冰冷的水里揉面,冻得红肿开裂;盛夏酷暑时,守在近百度的炉边贴饼,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后背的衣服永远是湿的。每天反复练习,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就连睡觉都在琢磨和面的力道。
为了掌握面团醒发的最佳火候,他反复试验;为了调出独有的馅料风味,他走遍周边,多方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练就成“一眼辨面粉、一摸知软硬、一烤定火候”的独门绝技,他制作的烧饼以“外酥里嫩、咸香入味”受到师傅和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成为当地一绝。
千锤百炼的“匠心路”: 出名不忘践“初心”
出师后,葛德贵摆起了自己的烧饼摊。为了打开销路,他坚持用最好的原料,面粉选当年的新麦磨制,芝麻要颗粒饱满的本地芝麻,就连木炭都选用有果味香、耐烧的果木炭。
他还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反复琢磨,调整和面的比例,优化烘烤的时间,让烧饼的口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从此,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他家店铺前顾客渐渐排起了长队。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葛德贵的烧饼成了的“抢手货”和正宗“下塘烧饼”的代名词。
2012年下塘成立烧饼协会,他被同行们选为协会会长。2013年春节,县委书记许华问他:“能不能通过下塘烧饼,让一些贫困户脱贫?”大家都知道,在烧饼行业里,连揉面都是“保密”的,说实话,这个想法打破了行规。许书记说:“你带动大家一起富裕,乡亲们都不会忘记你!”一语点醒梦中人,他答应了县委书记的要求。
为此,协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回商标所有权,2014年带有“天锅地灶”图案的“下塘烧饼”,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16年,下塘烧饼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葛德贵认识到:“制作烧饼不仅仅是一门手艺,还是一份需要传承的文化,更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
从那以后,他以协会为基础,开始系统整理下塘烧饼的制作技艺,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写成文字、编辑成册、拍成视频。成为非遗传承人后,他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主动收徒传艺。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如今,他培养出的第一批200多名徒弟,个个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都有了各自的烧饼店铺,同时把下塘烧饼的香味传到了周边省市。
履职尽责的“新担当”:求真务实取实效
凭着对下塘烧饼技艺的坚守和传承,为了兑现对县委书记的承诺,他关掉了在市内生意很好的店铺,在当地政府帮助和支持下,依靠协会一心一意地办起了“下塘烧饼技术培训基地”,手把手免费传授大家手艺。
2018年,他当选为县政协委员,身份变了,责任也重了,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手艺人,心里装着的是整个烧饼行业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计。采访中葛德贵说:“以前烧饼行业都是各自为战,有的店为了抢生意压价竞争,有的店偷工减料影响口碑,整个行业乱象丛生。”
担任协会会长后,葛德贵从制定行业规范,明确原料采购、制作工艺、质量标准入手,邀请老艺人授课,组织技能交流,引导大家共同发展。他还牵头对接电商平台,帮助会员拓宽销售渠道,让下塘烧饼走进了千家万户。培训基地成立以来,累计培训学员超9000多人,通过"技术传授+创业指导"模式带动大量群众增收致富。
据跟踪了解,从烧饼技能培训基地走出去的烧饼制作师傅,人均月收入达到5000元--7000元,部分市口较好繁华地段的摊位、店铺,人均月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少数烧饼师傅月收入达10000元左右。为长丰“千户脱贫,万人就业”工程做出了贡献。
葛德贵说:“现在村里有不少闲置的劳动力、回乡青年、下岗职工都跟着我学做烧饼,有的在家门口开店,有的在外地创业,年收入都能达到十几万元。”说起这些,葛德贵的脸上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追逐梦想的“领路人”:谱写非遗新华章
2017年11月葛德贵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带着下塘烧饼制作工具、面粉、馅料到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现场制作、录像,当场将制作好的下塘烧饼分发给现场人员品尝,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中央广播电视台记者还以访谈形式,做出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不仅让长丰下塘在全国露了脸,还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安徽“下塘烧饼”。有不少观众打电话给协会,要求在全国各地设点制作、销售“下塘烧饼”。
2018年安徽省商务厅正式批准“下塘烧饼”为“安徽老字号”并颁发了“安徽老字号”铜匾。与此同时,葛德贵还多次向县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加大对下塘烧饼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建设非遗文化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提出“烧饼+旅游”的发展思路,建议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打造下塘烧饼文化体验游,集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协会制定了《品牌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走出去在大城市、机关食堂、大专院校、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风景区设立示范店,团结从业人员拧成一股绳,为实现共同致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随着知名度扩大,经常有网络、报刊、电视媒体前来采访、报道;许多外地人慕名前来学手艺,又把下塘烧饼带了出去,从而在全国创造了更大的市场。小小烧饼画出越来越红火的广袤天地,千年面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采访中葛德贵说:“虽然我们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党和政府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我认为做的还不够,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把下塘烧饼的技艺传承好,竭尽全力把这个产业发展好。”
从寒门少年到非遗传承人,从手艺人到行业领路人,葛德贵用烧饼谱写出独特的传奇人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只要有匠心、有韧劲、有担当,就能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