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直射在吉萨高原的沙面上,空气微微颤动,金字塔的轮廓清晰可见。而在古老金字塔的附近,一座崭新的建筑以柔和的线条舒展开来,这便是被誉为“第四金字塔”的大埃及博物馆。这座耗资10多亿美元的世界最大单一文明博物馆,历经20余年的漫长等待,终于在最近正式向公众开放。
步入大厅,首先扑入眼帘的,是高达13米、重达83吨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雕像花岗岩的质感在阳光下泛着暖色的光,岁月的斑驳与大厅的清透玻璃相互映衬,仿佛古与今在此彼此握手。游客们仰视着这位埃及历史上著名的法老,而他的目光,似乎正望向1公里外金字塔上空的天际线。左手,沿着宽阔高大的阶梯向上,一幅幅古埃及历史文化图景徐徐展开,数十尊法老雕像和埃及诸神雕像依次欢迎游客的到来。在举世闻名的图坦卡蒙厅,首次展出当年发掘的5000多件珍品。图坦卡蒙法老黄金面具的光辉,蓝金权杖的庄严,象牙与玉石的温润……无不令人惊叹。甚至那精致的亚麻裹尸布,纤维间仍残留着古老的气息。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着凝重而深沉的故事——关于荣与枯,关于生与死,也关于人类试图战胜时间的执念。
在另一翼展区,胡夫太阳船静静地安卧其间。这艘为法老灵魂通往天际再生而造的巨舟,出土时被拆解成千余块木板,如今经过漫长修复再度重生。船身长43米,榫卯严密,仿佛只待黎明便可再度起航,驶向古埃及人所信仰的永恒之地。除了这些镇馆之宝外,馆内还汇集了从史前到托勒密王朝的无数珍藏。岩画、纸草文书、珠饰、陶片,这些串联起埃及文明的完整叙事。数字化展陈让尘封的壁画重现原色,虚拟考古让观众仿佛置身挖掘现场。历史在这里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一种可以被重新触摸的生命。
实际上,大埃及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件有思想的作品。博物馆由华裔建筑师彭士佛主持设计。他深知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因而选择了让建筑与之“相互辉映,产生共鸣”。他既不让博物馆高耸于吉萨高原,也不使之隐没于下面的平原,而是采取“中庸之道”。屋顶自西向东渐次递减,宛若一条延向金字塔的阶梯,层层铺陈,如时间的坡道。这种设计既含东方的节制含蓄,也蕴古埃及哲思。彭士佛将“生与死”的概念融入空间:博物馆正位于象征“死”的干燥高原与象征“生”的昔日肥沃河谷之间。当游客从西向东行走,正是在完成一段象征性的旅程,即从死亡的记忆走向生命的延续,从尘封的过去步入明亮的现在。
傍晚时分,光影渐暗,博物馆外墙的石面泛出柔和的金色。金字塔在夜色中庄严矗立,仿佛与新生的建筑彼此致意。在沙与光之间,不再是断裂的时间,而是一种延续,古老的埃及在此复苏,历史以新的方式继续闪耀。
埃及媒体称,这是一座博物馆,也是一部写在石与光里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