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山西人的味觉记忆里,都有一碗“猪油饭”~
创始人
2025-11-24 14:02:27

步入秋冬,寒冷的空气里,人的意志也愈发薄弱起来,越来越无法抵抗那些直白热烈、能量充沛的食物。

要说山西人味觉记忆里的“白月光”,那一定绕不开一碗——猪油饭。在那个家家厨房都藏着一罐“液体黄金”的年代,买上一块肥嘟嘟的猪板油,小火慢熬,看它滋滋渗出香喷喷的油脂……这满屋飘散的,正是被称作“人间至味”的温暖信号。

图源:视觉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山西人厨房里那罐不可或缺的“猪油”,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又玩出了哪些花样……

猪油的“炼”成记

人们常说“炒素材 要用荤油”,实在很有道理。清爽的蔬菜一遇到肥美的猪油,风味立刻得到互补,噼噼啪啪中双方的精华都得以释放。

猪板油是他们的首选,这部分油脂位于猪的腹部,质地厚实,出油率高且油质纯净,熬出的猪油色泽洁白,能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

图源:山西日报

除了猪板油,猪背膘也是常用的部位,在熬制过程中能够释放出浓郁醇厚的香味,让人口齿生津。这些部位的选择,既考虑了出油率,又兼顾了猪油的品质和口感。

图源:视觉中国

猪油独特的香气和丰富的口感,使得猪油在众多菜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熬制猪油的技艺不仅是一门烹饪技巧,也是一种传承。

传统的熬制方法,是“水熬法”。大铁锅坐火上,先倒入一小碗清水,再把切好的猪板油块倒进去。清水的存在,能让猪油受热均匀,避免局部焦糊。一开始是大火,将水烧开,随着水温升高,猪油块开始收缩、变得透明。等到锅里的水差不多熬干,就要立刻转为小火。

图源:小红书@Madelenine

在小火温柔的“逼迫”下,油脂被一点点地从组织里“榨”出来,清澈的油液咕嘟咕嘟地冒着细小的泡泡,猪油块则在油里沉沉浮浮,颜色从洁白逐渐走向微黄,体积也缩小成干瘪酥脆的油渣。这个过程急不得,火大了,油渣会发苦,油色也会不清亮。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听着那“滋啦滋啦”的美妙声响,守着这锅渐渐被“黄金”填满的锅。

图源:视觉中国

而这场熬油仪式中,最让小孩子魂牵梦绕的副产品,就是——猪油渣。

图源:视觉中国

刚出锅的猪油渣,是极致的美味。沥干油分,还带着滚烫的温度,撒上一小撮盐,或者一点点白糖。咬下去,“咔嚓”一声,极致的酥、脆、香在口腔里爆炸。那是一种混合了动物油脂醇厚焦香和脆爽口感的复杂体验,是任何现代零食都无法复刻的原始美味。孩子们围着锅台转,眼巴巴地等着那一小碗油渣,妈妈总会笑着夹起一块,吹凉了塞到馋嘴的孩子嘴里。那一刻的满足感,足以点亮一整个下午。

图源:小红书@二Y头的(吃喝用)好物分享

这猪油渣,也绝非只是零食。在山西人的巧手下,它被撒在白菜馅的包子上,增香提味;被拌进饺子馅里,让肉馅更加油润丰腴;甚至只是简单地和葱花一起炒个青菜,都能让一盘素菜瞬间拥有“灵魂”。可以说,猪油渣是那个年代厨房里最灵光的“鲜味炸弹”。

图源:视觉中国

所以,山西人童年记忆里那罐猪油的诞生,从来不只是为了那锅油,更是为了等待过程中那份焦香酥脆的奖赏。熬猪油的下午,是整个家庭被温暖香气和期待感包裹的幸福时光。

猪油,山西人餐桌上的“灵魂底色”

蔡澜曾说:“没吃过猪油的人,不懂人间至味。”这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对传统美食的无限遐想。而在山西,这个以面食闻名的省份,猪油与碳水化合物结合,让每一碗饭都变得活色生香的秘诀。

炒素菜,香得不像话

山西人家炒青菜,尤其是秋冬的大白菜、萝卜、土豆,第一件事就是用勺子从油罐里挖一小块乳白的猪油。在热锅底,“刺啦”一声,猪油瞬间融化,变成清亮的油液,随之升腾起的是一股带着肉香的烟火气。普通的白菜下锅,在这猪油的包裹下翻炒,会呈现出一种格外油润透亮的色泽,口感也变得更加软糯甘甜。

图源:视觉中国

做面点,酥到掉渣

山西作为面食之乡,猪油在点心制作上更是大放异彩。

水晶饼,是右玉的一种传统风味的食品。有着金黄的饼面、雪白的边缘和红色装饰图案,有“金底银帮鼓鼓腔,红色印章盖中央”的赞誉。

图源:视觉中国

制作时,猪油的加入让面粉和苏打的混合物更加细腻,用水和面后,形成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面团。馅料中,猪油的润滑与花生米、砂糖、青红丝等食材的甜香完美融合,带来层次分明的口感。

猪油在制作软酥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与小麦面粉混合,形成酥软的质感,为水晶饼增添了丰富的层次。烤制时,猪油的香气与馅料的甜香交织,使得成品皮酥馅足,甜而不腻,糖重而渗甜,玫瑰和橘饼的清香令人难忘。

宴客菜,暗藏的“鲜”机

即便是宴席上的“硬菜”,也少不了猪油的加持。经典的山西过油肉,之所以能滑嫩鲜香,除了火候和上浆技巧,传统做法中,滑肉用的油,最好是猪油和植物油的混合油,猪油能更好地锁住肉片的水分,并赋予其更浓郁的脂香气。还有什锦铜火锅,在码放丰富的食材底部,常常会有一层猪油和白肉,在持续加热中,猪油慢慢融化,浸润了上层的白菜、粉条、豆腐,让整个火锅的汤汁都变得醇厚鲜美。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可以说,在山西人的厨房里,猪油是一种基础而核心的调味哲学。它不张扬,却深度参与了日常饮食的构建,用一种最质朴的油脂香气,奠定了山西人家常味道的坚实基底。它让素菜不素,让主食生辉,让点心升华,它才是那个藏在醋瓶子后面,真正的“鲜味大佬”。

猪油全身都是“宝”,连“边角料”都不放过

猪油在山西人手里,可谓物尽其用。除了吃,还能化身生活“神器”。老话讲:“猪油胰子,洗手润肤,冬天不裂。”

山西人习惯把肥皂、香皂称之为“胰子”“洋胰子”,这些称呼的渊源已无从考证,但山西人用猪胰制作洗涤用品的古老技艺,却流传至今。

猪胰子,这个曾经在街头集市上随处可见的洗涤用品,它呈扁圆形,“体态”很像包饺子的面剂子,但要比面剂子略大一些,又与挂霜的柿饼或压扁的凉糕颇有几分相像,而颜色和质地又与奶酪接近。在清代雍正年间,猪胰子皂甚至被作为贡品送进皇宫,成为皇室御用的珍品。

图源:山西云媒体

后来太原王吴村制作的猪胰子皂,就采用土法自制,可以说是最早的“纯天然手工皂”。制作猪胰子皂的过程,就像是在制作一道美食:将猪胰与皂角、冰片、碱一同捣成泥状,再加入熬好的猪油和冰糖,经过反复揉搓,直至肉红色的原料逐渐褪成雪白色,最后压模成块。

图源:山西云媒体

猪胰子既经济实惠又效果显著,尤其在北方寒冷干燥的冬天,它不仅能去油去污,还能在皮肤表面留下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发着淡淡的油脂芬芳,滋养润滑干燥的皮肤,防止裂口。

这种外观朴素、香气淡雅的香皂,少了香精的浓烈,却保留了油脂的质朴。

图源:山西云媒体

此外,熬油剩下的油渣,除了直接吃和入菜。而即便是最后沉淀在油罐底部的、略带杂质的“油脚”,在过去也会被用来养护家具、润滑剪刀等。

所以,在山西人的生活哲学里,猪油绝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从一块平凡的猪板油开始,经过火的历练,升华成美味的油脂和香脆的油渣,最终,连它的“边角料”都被开发出清洁、护肤的妙用。

这一套完整的利用链条,体现了老一辈人最朴素的智慧和对自然资源的极致尊重。一罐猪油,窥见的是一段精打细算、物尽其用的温暖岁月。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永辉“有料火锅局”温暖启幕 新... 立冬过后,寒意渐浓,热气腾腾的火锅成为家庭餐桌的“温暖主角”。11月21日,永辉超市在天津SM滨海城...
江陵县三湖管理区:“小罐头”撬... 三湖黄桃,闻名遐迩。您是否品尝过经古法工艺与现代锁鲜技术生产出的黄桃罐头、桃胶罐头?眼下,这些农特产...
果香满园忆乡味,巧手创趣知特产... 近日,寻乌县城东幼儿园的教室里,清甜的蜜橘香格外浓郁。作为“寻乌蜜橘之乡”的小小接班人,孩子们围绕家...
原创 入... 今天来一锅鲜汤的做法,一道天冷之时我家经常做的一道汤,有肉有蔬菜,汤鲜味美,饭前来一碗暖心开胃又舒适...
“温情”冰雪季 | 开展专项检...   冬季旅游即将来临,为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诚信透明的消费环境,哈尔滨市松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