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的宴席上,若要选一道镇桌硬菜,手抓羊肉称第二,鲜有佳肴敢称第一。当滚烫的搪瓷大盘端上桌,肥瘦相间的羊肉块冒着热气,裹挟着原始的肉香直冲鼻腔,无需繁复调料点缀,仅撒一把翠绿的椒盐,便让食客们瞬间挪不开眼。这道从草原走向餐桌的美食,藏着河西走廊的风沙气息,也浸着陇原大地的待客热忱,是甘肃人刻在骨子里的味觉记忆。
手抓羊肉的精髓,首在选材。甘肃人最认山丹马场的滩羊,这种羊常年啃食草原上的甘草、沙葱、针茅,肉质细嫩无膻味,是做手抓羊肉的绝佳原料。选羊时偏爱一岁左右的羔羊,取肋条、后腿等部位,肥瘦比例恰好,煮出来既不柴也不腻。处理羊肉也有讲究,切成拳头大小的方块后,先用清水浸泡两小时,中途换水数次,将血水彻底泡出,这是去除膻味的关键一步,比任何香料都管用。
真正的老派手抓羊肉,烹制过程堪称"返璞归真"。大铁锅洗净后,放入羊肉块,加足量冷水没过食材,再丢几片生姜、两段大葱,无需其他香料——过多调料反而会掩盖羊肉本身的鲜味。大火烧开后,撇去表面的浮沫,然后转小火慢煮,煮的时间全凭经验,肋条肉煮四十分钟足矣,后腿肉则要多煮十分钟,既要煮至软烂脱骨,又要保持肉质的嚼劲。煮好后关火,让羊肉在汤里"焖"五分钟,这一步叫"收汁",能让肉质更入味。
吃手抓羊肉,自带一套仪式感。刚出锅的羊肉要趁热吃,用手直接抓起一块,肥处油润香糯,瘦处鲜嫩多汁,牙齿咬下的瞬间,肉香在口腔里炸开,再蘸一点当地产的花椒盐,咸香与肉香交织,越嚼越有滋味。老食客偏爱带骨的肋条肉,啃完肉后还要吸吮骨头里的骨髓,那一口鲜醇,堪称"人间至味"。搭配的主食也有讲究,兰州人爱配油香,临夏人离不开馓子,用主食蘸着羊肉汤吃,连汤汁都不浪费,这是对美食最基本的尊重。
甘肃的手抓羊肉,不同地域各有风味。河西走廊的手抓偏清淡,突出羊肉本味,搭配的椒盐是用本地花椒现磨的,香气更浓;临夏地区的手抓则会在煮肉时加少许胡椒,蘸料里还会拌入蒜泥,多了一层辛辣的层次感;而在甘南草原,牧民们煮手抓时会加入几块藏茶,让肉质更酥烂,还带着淡淡的茶清香。从古代的游牧民族果腹之物,到如今的宴席珍品,手抓羊肉的做法代代相传,不变的是对食材本味的坚守,也让它成为甘肃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代表。
离开甘肃后,我也曾在他乡的餐馆点过手抓羊肉,却总觉得少了点灵魂。后来才明白,那缺失的味道,是山丹草原的阳光雨露,是老厨师把控火候的经验,更是家人围坐时的热闹氛围。在甘肃,手抓羊肉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菜,逢年过节要吃,招待贵客要吃,家人团聚更要吃。它盛着的不仅是羊肉的鲜香,更是甘肃人豪爽的性情、对食材的敬畏,以及藏在烟火气里的团圆期盼。若你到甘肃,一定要尝一碗地道的手抓羊肉,方能读懂这片土地的热辣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