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朋友拉着我去打卡一家“米其林推荐”日料店,人均2288元的Omakase,吃完他拍着大腿骂街:“这钱扔水里都听个响,搁这儿吃了顿‘日式氛围感套餐’,食材还不如小区门口100块的大排档!”这话点醒了我。
真正的高端日料咱见过,但市面上更多的是“穿金戴银”的伪高端,专割“好面子”的韭菜。
今天咱就当回啄木鸟,把这些坑人的套路扒得明明白白。
咱先把结论甩在脸上:
人均2000的“伪高端”日料,食材成本可能连200都不到,剩下的全是“氛围税”“故事税”“装修税”。
最经典的套路就是“国产换马甲,价格翻十倍”。
朋友那顿吃到的“北海道海胆”,入口发苦还带点腥味,后来我托海鲜市场的哥们看照片,人家一眼戳穿:“这是大连产的马粪海胆,解冻放了两天,新鲜的批发价才80一斤,够做三个人的份。”
更绝的是金枪鱼大腹,纹理粗糙嚼着发柴,根本不是什么冰鲜,就是冷冻了大半年的货,批发价300多一公斤,切十片就敢卖588,这利润比抢银行都稳。
Omakase成了“剩菜处理站”,是伪高端日料的另一大骗局。
日语里“Omakase”本是“拜托厨师”的信任,到了某些店直接变味。
厨师发办的不是当季鲜货,而是快滞销的边角料。朋友那套套餐里,前菜是冷藏三天的扇贝,主菜混着冻了半个月的甜虾,就连收尾的味增汤,都能喝出速食汤包的味道。
业内朋友偷偷说,这种店搞Omakase根本不是为了匠心,就是为了减少食材种类、降低滞销风险,毕竟“厨师发办”四个字一摆,你连挑的资格都没有,端上来啥就得吃啥。
装修和服务的“溢价魔术”,能把成本吹成泡沫。
这些店深谙“外行看装修”的道理,门口摆个枯山水,吧台用点老木头,餐具印个日文logo,就敢号称“日式禅意”。
朋友去的那家,光门口那盏进口吊灯就吹了半小时,结果我查了下,淘宝同款才800块。
服务更是装腔作势,服务员弓着腰报菜名,一口一个“您的鲷鱼来自日本伊豆”,问他伊豆产的鲷鱼有啥特点,立马支支吾吾说不出。
更搞笑的是添茶,非得等你杯子见底才动,美其名曰“保持用餐节奏”,实则是服务员不够,顾不过来。
“厨师资历”是最容易造假的重灾区。
伪高端店的主厨简历能吹上天,“日本研修十年”“师从米其林三星大师”,结果一出手就露怯。
朋友那顿的主厨,握寿司时米饭捏得比粽子还硬,海苔都潮了还往上裹,问他是不是该换片海苔,他还嘴硬“这是日式传统口感”。
后来我才知道,这主厨压根没去过日本,就是在本地日料店当过大厨,花500块做了本假简历就敢称“大师”。
真正的资深寿司师傅,光学徒就得做五年,哪会连现磨芥末都省了,用芥末膏糊弄事?
别以为贵就有保障,这些店的“隐形成本”全是猫腻。
号称“全程冷链空运”的食材,其实就是本地水产市场拿的货,贴个日文标签就身价倍增;
说“现杀现做”的活鱼,后厨根本没有活鲜池,全是提前解冻的冻品;
就连收你10%的服务费,都没用到服务上。
朋友投诉食材不新鲜,经理过来就说“您不懂日料的品鉴方式”,连句道歉都没有。更离谱的是税费,明明是国产食材,却按进口商品收关税,光这一项就能多赚20%。
其实避坑没那么难,教你三招戳穿伪高端。
第一看食材:冰鲜金枪鱼纹理细腻有光泽,冷冻的发暗发柴,真海胆入口是清甜,假的全是腥味;
第二看厨师:靠谱的师傅会现磨芥末、现烤海苔,握寿司时米饭会微微发热,不会拿预制品糊弄;
第三看细节:真正的高端店会主动说清食材产地,比如“这是大连产的海胆,今天刚到”,而不是瞎吹“日本进口”。
记住,好日料拼的是食材新鲜和手艺,不是装修和故事。
网友说“日料店从不坑穷人”,其实是说伪高端日料专坑“好面子”的人。
你以为吃的是格调,其实吃的是营销包装;你以为享的是匠心,其实享的是演员式服务。
2000块能吃顿顶级海鲜盛宴,也能买顿“氛围套餐”,关键是别被“日式”“高端”这些词唬住。
话说回来,你有没有踩过伪高端日料的坑?
是被装修忽悠了,还是被厨师简历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