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湖城的戏园与书场
创始人
2025-11-22 17:21:56

播音:汇哲、王然

全文约6036字,阅读约24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洪明强

《湖州味道》投稿邮箱48951380@qq.com

从古到今,湖州百姓们一直以来都很注重文化,湖州城池不大,上世纪90年代,湖州古城面积不足十平方公里,文化娱乐场所集中在湖州的“蟹墩子”上,即衣裳街、志成路、府西街、同岑路还有府庙里,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蟹墩子”上,聚集了湖州古城民国时期至90年代的4个大戏院、20个书场(包括茶室书场)。

开明戏院,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戏院刚建成,生意一般,常演出一些有名的京剧曲目,并邀请京剧界的名角来戏院演出,白天兼营电影放映。1931年,为了让生意火热起来,戏院老板花重金请来了京剧界的武生泰斗盖叫天,来戏院演出《头本西游记》,除道具布景外,演出时,扮演唐僧的将真骆驼牵上了舞台,底下的观众纷纷站立了起来,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此后的7年时间里,开明戏院里观众越来越多,几乎座无虚席。1938年,日军侵占湖州,湖州沦陷,开明戏院改演古装剧,生意一落千丈。1945年,日军投降,可来开明戏院演出的剧团明显减少了,戏院成了以放电影为主。1949年4月28日,湖州和平解放,4月29日在开明戏院召开欢迎解放军入城大会。

湖州解放后,开明戏院被拆除后建起了一幢二层楼新电影院,楼上为放映室,改为“人民电影院”,是解放初期湖城第一家电影院,出口处设在守仁巷,守仁巷是一条比较宽的巷子,电影散场时便于疏散观众。

西园书场,开设于1938年的府西街,是湖州最早开设的书场之一,老板叫朱培三,个子不高,为人和善,是江苏苏州人。西园书场可容纳听客400人,是当年容纳听客最多的一个书场。据90岁高龄的於爷爷回忆:西园书场刚开张,就请来了66岁的湖州评弹艺人杨阿培,此人不仅书唱得好,而且过目不忘,今天看的书,明天就能登台演出,湖州当时有句民间俗语:“拆字金少堂,唱书杨阿培。”西园书场因杨阿培的到来,听客还蛮多的。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西园书场在1943年进行了拆建。重新开张后,又请来了苏州评书艺人张鉴庭,那年张鉴庭正在湖州双林,跟师傅朱咏春学弹词艺术,邀请来到西园书场后,与弟弟张鉴国合演过《秦香莲》《打銮驾》《断太后》等剧目,后又出演评书《火烧豆腐店》。有时,东苑书场的沈俭安会来西园书场客串演出。

东苑书场位置

东苑书场,始建于1935年,在老邮电局西面,与上羊巷隔巷相望,老板姓沈。书场面积很大,有300多个座位,长板条凳,每个条凳上可坐3个听客。湖州已有几家大书场,头几年东苑书场客座率一般。为扭转局面,沈老板于1948年秋天,请来苏州弹词艺人沈俭安,坐镇东苑书场,那年他与薛筱卿刚散伙,独自一个人在东苑书场演出《珍珠塔》,其中《师生相会》这回书,说的是陈廉是“西台御使”,道学先生;其门生毕云显身居“兵部尚书”,位高爵显,毕云显弟弟毕云鹏,官为“内阁中书”,是个翩翩多才的英俊少年。沈俭安先生一人演三个角色,难度之大众人皆知,但他出演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恰到好处,演绎得出神入化,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听客们故以“雍容华贵,落落大方”来赞赠。

从此,沈俭安在东苑书场站稳了脚跟,深得沈老板的赏识。1948年10月12日的《湖州商报》上刊登了“近来各业反常,店家提早打烊,闲人比较多,书场大出生意。现以东苑书场、兴业场人头最多,吴兴茶室次之,西园与东方也不弱,各家日夜听众合计约2000人,盛况空前”。

那年夏天,湖州刚解放。苏州评弹女艺人朱雪琴,时年26岁,与叔叔朱云天拼双档,第二次来到东苑书场演唱评弹,因年轻,声带清脆悦耳,听客们很喜欢,东苑书场因朱雪琴的到来,减轻了沈俭安很多演出压力,有时,沈俭安下午演出,晚上可以休息。朱雪琴和叔叔晚上演出,弹唱的曲目有《玉蜻蜓》《描金凤》《双金锭》《琵琶记》等等。那年,西园的湖州评弹艺人杨阿培,苏州评弹艺人张鉴庭、张鉴国兄弟俩;与东苑的沈俭安、朱雪琴与叔叔常暗中比赛,看两边谁的听客多,但两边都场场爆满,很难分出胜负,一时掀起轩然大波,轰动整个湖城,被听客称之为“唱台戏”。报纸上经常刊登“苏湖对台戏,盛况空前”之类的标题文章。

东方书场,原址在志成路的守仁巷2号,始建于1923年,是湖州最早的大书场,与开明戏院、湖州邮电局隔了一道围墙,正西面是吴兴照相馆。东方书场以唱评弹为主。光裕社的刘韵天、谢毓菁在该书场演出《王老虎抢亲》《莫奈何救驾》《林冲踏雪》《老地保》《落金扇》《三笑》等曲目。谢毓菁表演的中篇评书《罗汉钱》,获书场听众的一致好评,他的短篇评书《男哭沉香》,也深受东方书场听众的喜欢。

应东方书场之邀,朱耀庭之子朱介生、朱介入曾在书场弹唱《双珠凤》《落金扇》等曲目,让书场的客座率稳步上升。东方书场老板又邀请了评说艺人徐涵芳,日夜弹唱长篇评书《白眉大侠》,一部长篇评书能听上2个月,每场有200多的听众。该书场拆除后,东方书场由二轻公司接管,改建成二轻大礼堂,1956年公私合营,继续开书场。

长乐戏馆,坐落在志成弄里,隔壁是民国时期的湖州达昌绸厂,志成弄的南出口是常平路,常平路东拐是志成路,西拐通往爱山街。长乐戏馆在湖城名气不是很大,又比较隐蔽在志成弄里,解放后改为中国剧场,1953年,因生意清淡,被迫关停。今天湖城的老人,知道长乐戏馆的人甚少。长乐戏馆那年以演越剧、昆剧、京剧为主。昆山昆剧团曾在长乐戏馆巡回演出过昆剧《牡丹亭》《浣纱记》《碧玉簪》《西厢记》《白蛇传》等剧目。在开明戏院演出完后的武生泰斗盖叫天剧组,也被老板邀请到了长乐戏馆,演出《武松打虎》,获得了观众的赞崇。50年代初,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徐玉兰、范瑞娟、筱丹桂、尹桂芳等,在长乐戏馆演出越剧《追鱼》《红楼梦》《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等越剧,在湖城的街头巷尾引起轰动。

由于长乐戏馆在志成弄里面,站在志成路口是看不到长乐戏馆的门面的。每天晚上开演前,剧场会派民间本土西洋乐团,站在志成路弄口敲锣打鼓,旁边放个广告牌,广告牌上宣传有开演的时间、剧名、剧种,男女主角,主要配角,其主要目的为巷子里的长乐戏馆拉生意。因志成弄里没有副食品烟店,人民公园门口的小商贩们,在剧场开演前一小时,提着小篮子在戏馆门口叫卖:“上海城隍庙回香豆又香又脆,五分钱一包。”“卖花生米喽,香脆又好吃,五分一个粽子包。”零食包成粽子包,也是那年小摊小贩们的特色。

湖新影剧院

兴业场(又名春光戏院,春光电影院,湖新影剧院),也是湖城最大的戏院之一。民国时期,兴业场外因有一条运粮河,上太和坊一带道路十分狭窄,同丰楼菜馆在兴业场边。兴业场常演一些老剧目,戏院要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弄堂,方能到戏院门口,而戏院的后门是青霅屏巷,北面是天宁巷,便于疏散观众。直到1958年,上太和坊、下太和坊至霸王门一带的运粮河被填埋,改建成人民路。本世纪初,人民路进行了第二次扩建,改成双向四车道。

解放前,浙江昆苏剧团来兴业场演出,如昆剧《十五贯》《卖油郎》《相思树》《钗头凤》《九件衣》等剧目,深受湖城观众的喜爱。其中,《十五贯》里扮演娄阿鼠的演员王传松,将娄阿鼠的丑角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在当时的湖城可谓家喻户晓。1949年5月,军管会接管兴业场,1958年运粮河填埋后,兴业场改名为人民剧场,边上的同丰楼菜馆迁移至志成路上。60年代中期,湖州话剧团在人民剧场演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湖州本土演员,在当地演新版话剧,让湖城百姓们耳目一新。1983年,人民剧场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湖新影剧院,以放电影为主,是湖城除湖州影剧院外,第二家拥有楼上楼下的两层放映大厅,也常有外地剧团来湖新影剧院巡回演出,先后接待过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演员洪雪飞、李炳淑,昆剧演员林中林、程伟兵,评剧演员刘萍、李维铨,越剧演员茅威涛等名演员。

云天书场原址

云天书场,1917年,许云天(1901-1965),又名许丙生,从师父手中接过湖州三跳板,已经是第三代传承人,常言道:“名师出高徒”,许云天平时刻苦练习、临摹,由于他聪慧过人,很快学会了湖州三跳板的技巧,几个月下来,三跳板已在许云天的手中敲打得得心应手,三跳板所发出的有节奏碰撞声,每天回荡在书场里,故被戏曲界称之为湖州三跳(也叫三敲板)。拿着三跳板站着唱叫立唱三跳。40年代初期,许云天独自在府庙大殿后殿的二楼开设书场,取名“云天书场”。开张后的书场听客场场客满,他表演的湖州三跳,风趣、幽默,常逗得听众们捧腹大笑。后又与同行们另辟蹊径,开创了湖州另一种曲艺形式“湖州评剧”,并在“云天”书场坐镇20余年。

许云天的大女儿许丽娟,从小就学习湖州三跳,18岁那年,上台演出,1957年,她参加嘉兴地区会演,获得一等奖。成为解放后第一个女小生。1958年,许云天、许丽娟父女俩双双当选为市政协委员,被誉为戏曲界的双喜临门。1978年,许丽娟与同行们,在宁长戏院一个月连续演出36场,而且场场爆满,她的代表作有《麒麟带》《碎梦里》《可爱的玫瑰花》《风铃寄情》《汪洋中的一条船》《可爱的俏姑娘》等。许云天去世后,他大女儿许丽娟,许丽鸣姐妹俩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唱湖州三跳。成了云天书场的第二代传承人。

湖州书场原址

湖州书场,据说是湖州曲艺团下属的一个书场,于1967年开在“云天”书场西北侧,该书场以说大书为主,兼营电影放映。因没有长期坐镇说大书的名人,生意一般,经常从外地请来说书人,在书场里说上一段时间,白天以放电影为主,如请不到说书人,晚上也放电影。据89岁高龄的陈老先生回忆:喜欢听大书的人都去湖州书场,大书故事性强,有的疲劳听众,听听打瞌睡了,说书人说到关键时刻,惊堂木“啪”的一声,将打瞌睡的人从美梦中惊醒,常逗得听客们哈哈大笑,说书人开始说书前,为聚拢听众的精神,“啪”的一声,使嘈杂的声音顿时安静下来,在说书途中,可作为道具,“啪”的一声,可用来烘托书场里的气氛,助长声势,在说书结束时再“啪”一声,让听众悬想回味,明天再来。大书故事容量大,而且通俗易懂,听众记得牢。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有时也会去书场听回书,说书人说的故事,经他收集、整理、重编,写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剧本《五女拜寿》《九斤姑娘》《五姑娘》《火焰山》《陆游与唐婉》等。

宁长剧院,1956年,由上海人张老板,与其他上海小老板合伙投资兴建,拆除原先一大片老房子,剩下南北两条弄堂,北面叫“北宁长巷” ,南面叫“南宁长巷”(今还在),戏院后面还有一条横巷,叫轧巷。是剧作家顾锡东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宁长剧院落成后,以演戏为主,兼营电影放映。湖州湖剧团在戏院进行了首场演出,表演的曲目是《麒麟带》,演出很成功。宁长剧院的观众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期间,常有外地的名剧团来戏院演出。60年代中期,湖剧团又在宁长剧院演出湖剧现代戏《太湖红浪》,由许丽娟主演。

1966年,宁长剧院改名工农兵剧院。时年,湖城流行样板戏,如现代京剧《红灯记》在剧院连续演出几十场,《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也要演出几十场;现代京剧《海港》《龙江颂》《龙须沟》这三部戏要演上2个月。1976年底,文化市场的开放,让戏曲界的演员们如春风化雨,润泽了戏曲家们那干涸的心田,1978年,工农兵剧院改回宁长剧院。同年,许丽娟、许丽鸣与同行们在宁长剧院,一个月连续演出36场,创下了单月的演出记录。

1979年3月,刚过好春节不久,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由王少舫带团,来宁长剧院巡回演出黄梅戏《天仙配》,连续演出10天,场场座无虚席,为满足湖城观众的要求,又加演了三场。第一场,笔者坐在第一排,当主演王少舫演到七仙女被逼上天时,一曲《含着眼泪往前走》,王少舫自己也潸然泪下,泪水掉在了舞台的地板上,唱哭了剧场里所有的观众。至今,笔者仍记忆犹新。80年代初,越剧十姐妹大多都来过宁长剧院演出,她们上演的越剧曲目有《红楼梦》《梁祝》《孟姜女》《碧玉簪》《祥林嫂》《珍珠塔》《玉堂春》等等。

装卸公司书场入口

装卸公司书场原址

装卸公司书场,坐落在衣裳街的当弄6号,可容纳听众700人,是湖城最大的书场。据钱坤源老先生回忆:装卸公司书场开业于1980年,当时湖城大多数的书场都已停业,仅剩府庙里的云天书场。装卸公司书场,是湖州装卸运输公司创办的一个书场,也属装卸公司的第二职业。因衣裳街上商铺林立,人流量大。

苏州评弹艺人邢晏芝与兄长邢晏春,搭档来湖城装卸公司书场演出,兄妹俩合作的曲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贩马记》,因这两部都是长篇评书,兄妹俩要说上2个月,书一说完,他俩的名气渐渐在湖城崭露头角。后兄妹俩又演出了《三个母亲》《红楼夜审》,在装卸公司书场获得听众的好评,慢慢在听众眼里形成了“晏子”调,弹唱演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为湖州听众输送了精神食粮。他们的曲目还有《杜十娘》《文姬归汉》《林黛玉》,中篇弹词《鸳鸯抗婚》选曲“剪发”,《四大美人》选曲“马嵬坡”、“得宠哪知失宠忧”等曲目,让听众们过足了“听书瘾”。

装卸公司书场在说书艺人空缺断档之际,专门请来过苏州评弹艺人杨振言,为书场演出弹词曲目《西厢记》《长生殿》《赵氏孤儿》等,杨振言先生的艺术功底深厚、扎实,角色生动,说表清楚,嗓音洪亮,中气足且铿锵有力,他的《林冲夜奔》《宝玉夜探》《莺莺操琴》《剑阁闻铃》,深受装卸公司书场听众的喜爱。杭州曲艺团的吴迪君与无锡评弹团的赵丽芳联合演出长篇评书《落金扇》;上海评弹团的余红仙、沈世华、刘韵若等,在书场轮番演出。书场鼎盛时日夜听客达1400人次。

防空洞书场,在湖城人民公园的防空洞里,进出口在同岑路人民公园的围墙旁,80年代初,文化市场的开放,让湖城的防空洞也做起了生意,北面公园路上的防空洞,被几个福建人租了下来,2个防空洞都成了存放香蕉的库房,在洞里给湖州的水果商批发香蕉,除铁佛寺旁的防空洞也批发香蕉外,福建老板在这2个防空洞里,香蕉批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防空洞开书场是个绝佳的地方,虽潮湿了点,可冬暖夏凉。老板又在书场隔壁开了个录像室,专放一些武打片,由于地段好,生意还蛮不错的。书场虽然没有看录像的人多,每场听书的听众也有50人以上,票价5角,比云天书场略便宜。书场请来的说书人都是苏州艺人,50年代,加入苏州青年评弹团的王文稼是湖州人,他应邀在防空洞书场演出,听王文稼说书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说唱的曲目有《包公打銮驾》《白罗山》等长篇,此外,他还说唱了《李师师》《四进士》等,还有《冤家夫妻》《美女蛇》《黄泉碧落》等曲目。王文稼曾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州评弹团团长。

除4家戏院,7家清书场外,湖州城内民国时期和解放后,还有9家茶馆书场,据1994年版《湖州文化艺术志》上记载:“吴兴公园(人民公园)的吴兴茶馆书场、太和坊的薰园茶馆书场、府庙前的清和轩茶馆书场、城隍庙茶馆书场、荟芳楼茶馆书场、顺月楼茶馆书场、明园茶馆书场、北门的万人阁茶馆书场、牛棚头的紫阳轩茶馆书场。”这些茶馆书场,60年代中期大多已陆续停业。1976年后,还有立新书场、文化宫书场、五爱书场、大会堂书场等。再后来也渐渐关闭了。

湖城的戏院、书场、包括茶馆书场、老电影院,已经湮没在时光的岁月中,但它们的故事依然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此文的大多资料由钱坤源先生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亲子游大草原体验记:亲子互动畅... 一、引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亲子游,希望通过旅行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安徽小川藏线绝美景点推荐探寻秘... 导语:在我国广袤的版图上,除了广为人知的川藏线,安徽小川藏线同样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
从“工业锈带”转向“生活秀带” 上海杨浦滨江复兴岛工业遗产景观。 浙江温州苍南矾山矾矿煅烧炉景色。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了第七...
昔日的“网红”0添加酱油,为何... 曾几何时,“0添加”这三个字简直就是酱油界的“金字招牌”! 家家户户买酱油,都要特意翻到配料表看一看...
温泉节启动!快来清池温泉解锁“... 今天(11月22日)上午,伴着小雪节气的轻寒,以“温暖相约 共育未来”为主题的2025清池温泉节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