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末,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勒梅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C919将无法在今年获得欧洲的适航认证,预计需要再等三到六年才能通过。这番话一出,外媒立刻用逐客令来形容,意思非常明确——在短期内,欧洲市场不打算接纳中国的大型飞机。
C919在中国国内获得认证后,商飞就一直把获取欧洲的适航证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因为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的认证在国际航空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多其他国家,尤其是非洲和部分亚洲国家,通常会参考EASA的标准。2024年8月,EASA团队来到上海,进行了第四轮现场评估,反馈较为积极,表示可以开始准备验证试飞。因此,许多人认为,C919有可能在2025年拿到认证,商飞内部也透露了想要在今年通过认证的计划,以便让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客户更加放心,提前下单。 然而,2025年4月28日,吉勒梅在科隆的总部接受L’Usine Nouvelle采访时却泼了冷水。他提到,尽管已经合作了四年,但前两年因疫情耽误了不少进展。现在,C919的认证仍需经历从设计验证、部件测试到试飞等一系列环节,按部就班地推进,三到六年的时间是完全合理的。吉勒梅还补充道,C919的80%部件由欧美供应商提供,虽然这些部件已经有了相关证明,但整体的集成工作必须由EASA来评估。外媒推算,最早也得等到2028年,最晚可能要到2031年。而商飞本来计划在2025年交付30架,并冲刺到年产50架,现在看,欧洲市场几乎已经关上了大门。许多人认为,欧洲此举是在保护空客的市场份额。自2024年初,波音737 MAX发生了一系列事故,全球范围内停飞了大量飞机,空客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空客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30年之后,处于垄断地位,没人希望再出现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吉勒梅也承认,一旦C919获得认证,将帮助商飞打开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同时,C919的发动机问题也经常被提起。目前,C919搭载的是CFM国际合资的LEAP-1C发动机。美国商务部在2023年5月突然暂停了对商飞的出口许可,理由依旧是担心技术泄露。 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C919的生产进度,2023年上半年商飞只交付了5架飞机,远远低于原定计划。通用和赛峰公司对此表示焦虑,因为这意味着数十亿的生意可能会遭遇违约,违约金也相当高。所幸,随着7月中旬贸易紧张局势缓解,美国重新批准了相关许可,供应得以恢复。商飞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国内研发的长江1000A发动机自2023年开始在Y-20试飞平台进行测试。2025年3月,AECC公司表示,长江1000A发动机的试飞表现超出了预期,马上就能用在C919上进行验证。该发动机的推力和油耗已达到预期,寿命方面也在赶上,若发生断供,商飞完全可以依靠国产发动机。尽管欧洲市场暂时拖延,但C919并不依赖于欧洲的市场份额。随着双边协议的签署,C919可以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自由飞行。长江1000A发动机预计明年将进行机载验证,2026年开始进行相关认证,预计2030年,宽体机C929也将投入使用,到那个时候,商飞将不再需要看欧美的脸色。现在,商飞的生产线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工人们三班倒,以确保2025年能够完成30架的交付任务。那些等待看笑话的人,恐怕得等很久。虽然欧洲的逐客令下得十分强硬,但中国的大型飞机已经在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