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11月22日,迎来小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一个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俗语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而在四川,泡菜与老百姓的生活如此贴近,爱吃泡菜,也擅长制作泡菜的四川人将这一古老技艺代代相传。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泡菜制作技艺历经1500多年的传承,不仅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乡愁,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老坛子泡菜 图据受访者
东坡泡菜制作技艺在宋代于眉州地区广泛流传,家家户户都有泡菜的传统。东坡泡菜通常色泽红润光亮,口感麻、辣、酸、鲜、甜、香,质地脆嫩,咸淡适口,细韧耐嚼、入口香脆、回味悠长。2018年,这一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何艳平是东坡泡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在眉山长大,当时家家户户都在做泡菜,一碟泡菜配饭,代表着家的味道。也就是在那时候,做好泡菜在他心里也成为一粒种子。2010年,何艳平回到家乡眉山创业,如今其生产的东坡泡菜已经远销国际。
何艳平,东坡泡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图据受访者
四川人做饭,少不了泡菜。但如今在城里生活的年轻人里,吃外卖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有的人从老家搬了小泡菜坛子到工作的城市来,刚开始还好好的,后台坛檐水干了,也只能丢了。
当被问及给城里工作、想要学做泡菜的年轻人支支招时,何艳平笑言:“做泡菜最重要的是用心,泡菜里的乳酸菌好比是宠物,我们是养宠物最多的人。一颗泡菜含有上亿个乳酸菌。不要不管它,坛檐水干了就要加。只要用心对待,都会有不错的收获。”在他看来,坛沿水隔绝了氧气,帮助耐盐、厌氧的乳酸菌成为最后的赢家,这是四川泡菜坛设计的精妙所在。
学生们在眉山东坡泡菜非遗工坊研学 图据受访者
泡泡菜的坛子也有讲究,玻璃坛子轻巧,能直观看到泡菜的状态,陶坛子重,外形几十年也没怎么见变化。何艳平说,最好还是用陶坛子,因为它既能保温又能避光,“比如像现在白天十几度,晚上可能只有几度,但陶坛有保温作用,泡菜里的乳酸菌喜欢25度左右的温度。另外,用陶坛,泡菜不会受紫外线影响,不会改变蔬菜的颜色。”虽然泡菜一年四季都能泡,但小雪节气左右来泡泡菜,又有不一样的风味。何艳平介绍:“现在这个时候,芥菜、儿菜陆续上市,现在的温度不热,更适合做泡菜。菜拿回来后,晾晒一天,泡起来就更好吃。”
老坛子泡菜 图据受访者
虽然如今生活越好,老百姓餐桌上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泡菜在四川人餐桌上的地位从未下降过。说起泡菜的好,何艳平一一细数:“我们推出的‘活泡菜’,采用活性乳酸菌发酵,盐味淡,口感清脆,适合清口吃,对调节肠胃有非常大的好处。”谈及另一个困扰泡菜的“污名”——亚硝酸盐,他也为其正名:“用我们四川人的‘老母水’泡泡菜,老母水中富含的乳酸菌,能有效抑制产酸杂菌,并代谢掉亚硝酸盐。我们每天都在检测产品,有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做支撑。”
关于非遗传承,这些年,何艳平和他的同事们在眉山市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福利院、三苏祠旅游中心、非遗中心等机构常态化开展传习活动,也依托眉山东坡泡菜非遗工坊向学生、机构、团体等宣传东坡泡菜制作技艺,推动东坡泡菜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传播。就在采访当天,成都市新都区大丰中学约600名学生来到非遗工坊开展研学,了解泡菜相关知识,学做一坛泡菜,并带回家。对孩子们来说,带回家的泡菜水需要慢慢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得以滋养,并因此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