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孙博洋)冬日的海滨,虽少了盛夏的人潮涌动,却因一场场特色活动焕发别样生机:海洋温泉景区内,游客沉浸式体验“温泉+非遗”主题互动,剪纸艺人现场传授技艺;乡村民宿里,“暖冬渔家乐”让食客大快朵颐,地道海鲜搭配民俗表演引得掌声不断。
这个曾受季节限制的滨海城市,如今通过多元创新实现“淡季不淡”,成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代表。
以秦皇岛新澳海底世界为例,其推出了沉浸式主题空间“爱琴海之梦”,持续吸引北方研学团组和亲子客群,成为冬季文旅市场中的特色项目。
据了解,“爱琴海之梦”以希腊海岛风格为核心视觉,将海洋生物展示与美学化空间设计相结合,打造了许愿池、圆形小剧场、科普长廊等沉浸式体验区域。游客漫步蓝白相间的景观中,可近距离观赏多种海洋鱼类和七彩水母,体验“在家门口欣赏海洋文明”的感受。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天气转冷,北方家庭对高品质室内文旅空间的需求增长,相关项目契合了“短途、亲子、避寒”三类需求,为当地冬季文旅消费带来新的增长点。
“文旅竞争正在从‘看风景’转向‘看内容、重体验’。”圣蓝新澳集团CEO张亚玲表示,“我们希望让家庭游客感受到文化场景的温度,让孩子在娱乐中理解海洋生态与文明故事。”
秦皇岛的探索,正是全国文旅产业破解“旺季拥堵、淡季冷清”痛点的缩影。各地也立足资源禀赋,走出特色路径,不断丰富全季节优质产品供给,推进业态创新与跨行业融合。
专家表示,各地需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将非遗、民俗、历史故事融入旅游场景,打造“人无我有”的特色IP;深化“文旅+”跨界融合,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科技、体育等领域联动,培育研学、康养、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通过消费券、错峰优惠等举措降低出行成本,优化消费体验。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推广平台,让淡季文旅资源精准触达目标客群,实现“流量变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