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手持木耙翻动缸中酱坯
楸树下的酱大头腌制大缸
林下地缸发酵示范园一角
腌制好的成武酱大头
11月18日,成武县九女集镇酱菜文化产业园内,8000余口腌制大缸在楸树下整齐排列,构成一幅独特的产业风景。
作为成武酱菜第十四代传承人,刘经春已在酱香中浸润了三十多个春秋。如今,他带领尹延阔、宋宪超等年轻徒弟,坚守这项始于清乾隆年间的传统技艺。
“成武酱大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没有捷径可走。32道工序一道不能省,三年时间一天不能少。”在“林下地缸发酵示范园”内,刘经春一边巡缸,一边向徒弟尹延阔传授腌制技巧。“从四年制酱、三年酵坯、两年酱制到一年伏晒,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遵循古法,手工完成。”
“这是我最年轻的徒弟,今年刚25岁。”刘经春拍着尹延阔的肩膀介绍。这位原本学计算机的年轻人,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潜心学习这门老手艺。“刚开始学的时候,光是翻缸打耙就练了三个月。师傅说,这既是练手艺,也是磨心性。”尹延阔回忆道。
近年来,成武酱菜产业迎来新发展。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企业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开发出小袋包装、一次一袋的新一代酱大头产品。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扶持农户规模化种植芥菜等原料,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过5万元。
“以前种庄稼看天吃饭,现在种芥菜有保底收购,收入稳定多了。”正在园区交售蔬菜的农户李守仓说。如今,成武酱菜已衍生出腊八蒜、香菇酱等十余个品种,年产值达45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据成武小酱园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宋爽介绍,园区积极推进酱菜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建设了集生产、体验、观光于一体的酱菜文化产业园。园内的酱菜文化博物馆、体验馆开发了研学课程、非遗工坊体验等活动,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我们积极拓展酱菜主题文旅,让游客不仅能了解制作工艺,还能品尝到正宗的成武酱菜。”
如今,成武酱大头产业已成为九女集镇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越来越多的农民借此走上致富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酱菜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坛“慢工出细活”的非遗美味,正以匠心为基、创新为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酝酿出愈发醇厚的幸福滋味。
菏泽报业全媒体 记者 李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