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必看!多吃碳水更长寿?这样吃米饭,健康又养胃!——御坊堂养生哲学
创始人
2025-11-20 07:23:44

SHOPPING

老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主食是我们每天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很多人为了减肥或控制血糖,干脆把主食从餐桌上拿掉,这样做真的对吗?其实恰恰相反,尤其是年过50岁之后,适当吃对碳水,不仅不容易发胖,还能降低死亡风险!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主食该怎么吃,才能吃得香、活得更健康。

碳水摄入有讲究,吃多少最合适?

《柳叶刀・公共卫生》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指出碳水摄入与死亡风险之间呈“U型关系”——吃得太少或太多,都对长寿不利。

具体来看,如果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占一天总能量的50%–55%,死亡风险最低;一旦低于40%或超过70%,风险就会明显上升。对一个每天需要1500千卡能量的成年人来说,大概需要摄入250克左右的碳水,差不多就是一小碗米饭加一点水果的量,不多不少刚刚好。

不同年龄的人,对碳水的需求也不一样。20岁以下的年轻人,蛋白质供能建议占16%,碳水和脂肪各占42%,这样最健康;20岁之后,可以逐步提高碳水比例、减少脂肪摄入,蛋白质保持稳定即可;到了晚年(男性约60岁,女性约70岁),碳水占比最好提高到67%,蛋白质降到11%,脂肪控制在22%,这样更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所以,50岁以后别再盲目戒碳水了,每天吃250–400克的谷薯类主食,身体会更硬朗。

健康吃米饭,记住这4个窍门!

米饭是我们最常吃的主食,但同样是吃米饭,有人吃得健康,有人却吃出血糖问题,关键就在于“怎么吃”。

1. 选对米:长粒米更稳血糖。

虽然都是精白米,但籼米(长粒米)和粳米(圆粒米)差别可不小。长粒米多产自南方,直链淀粉含量高,口感偏硬、不粘,升糖指数只有50左右;圆粒米多产自北方,支链淀粉多,吃起来软糯香甜,但升糖指数高达83。

支链淀粉结构松散,很容易被消化酶分解,葡萄糖释放快,血糖就容易飙升。所以,想控制体重或血糖的朋友,更适合选长粒米,既能吃饱,又不用担心血糖超标。

2. 煮米有技巧:少泡、快煮、加点料。

别长时间泡米:淘完米别泡太久,否则表面的营养会流失到水里,还会加快碳水水解,煮出来的饭升糖更快。想提升口感,提前泡10分钟就够了,而且最好用泡米的水直接煮饭,营养不浪费。

缩短蒸煮时间:煮得越久,B族维生素流失越多,米饭糊化程度也越高,消化快、升糖也快。用高压锅煮饭是个不错的选择,既省时,又能减少营养流失。

控制米水比例:米饭煮得稍微干一点、硬一点,有助于稳定血糖,但水也不能太少,否则煮不熟。实验表明,米和水按1:2的比例煮出来的米饭,颗粒分明,口感刚好。

加点橄榄油:按米饭重量的1%加入橄榄油,能延缓消化、平稳血糖,特别适合糖尿病人。橄榄油中的优质脂肪酸还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油酸可以延缓胃排空,一举两得。

3. 米里加“料”:营养更全面。

只吃白米饭营养太单一,加点杂粮、豆类或菌菇,不仅口感更丰富,还能互补营养、延缓血糖上升。

加杂粮:1份大米配1份粗粮,维生素B1的摄入量能提高2–3倍。小米含色氨酸,有助改善睡眠;黑米富含花青素,适合爱美人士;燕麦含有β-葡聚糖,能帮助代谢坏胆固醇,对三高和心血管健康很有益。

加豆类:杂豆的蛋白质是大米的2–3倍,消化慢、饱腹感强,还富含大米中缺乏的赖氨酸,营养更均衡。红豆养胃消水肿,绿豆清热解暑,黑豆补肾壮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

加菌菇:菌菇低脂高蛋白,氨基酸种类齐全,能弥补米饭中赖氨酸的不足。其中的真菌多糖有助增强免疫力,麦角硫因的抗氧化效果甚至是维生素E的几千倍,还能保护大脑活力。煮饭时放几朵香菇或金针菇,香味浓郁又营养。

4. 换餐具:用筷子吃饭,血糖更稳。

你可能没想到,用什么餐具吃饭也会影响健康!新加坡有研究显示,用筷子吃150克米饭需要683秒,用勺子只需418秒。用餐时间拉长,升糖指数也会降低。而且用筷子吃饭,动作更慢,能让大脑有足够时间接收到“饱了”的信号,避免暴饮暴食,可谓一举两得。

避开这些误区,吃主食更健康!

不少人对主食存在误解,要么认为“吃主食会发胖”,要么觉得“控血糖就要戒主食”,其实这些想法都不对。

主食是身体最直接的能量来源,长期不吃会导致体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反而不利于健康。50岁后新陈代谢变慢,适当摄入碳水,不仅能提供能量,还能减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负担,降低死亡风险。

控制血糖也不是完全不吃主食,而是要选对种类、控制分量、调整吃法。比如用粗粮杂豆代替部分白米饭,拉长用餐时间,就能有效稳定血糖,既不用挨饿,又能控制血糖。

此外,不要只盯着白米饭,长期单一饮食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粗细搭配、荤素结合,才能让营养更全面,身体更健康。

主食不是健康的“敌人”,而是长寿的“朋友”。尤其年过50岁,更要学会吃碳水、吃对米饭。选长粒米、煮饭讲技巧、米中加好料、用筷子慢吃——这几个方法简单实用,不妨试试看!吃得健康,才能少生病、更长寿,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餐桌上的 “小清新”!广东凉拌... 凉拌豌豆尖不追求繁复的烹饪技巧,更看重食材本身的那一口鲜嫩,当翠绿的豌豆尖与简单的调味料相遇,便能瞬...
深读|“乡村主理人”带动苏州清... 从“蟹季限定”到“四季常热” “乡村主理人”带动苏州清水村年接待游客破百万 味觉公路 度假区(阳澄...
赴日游降温后,泰国国家旅游局喊... 赴日游降温后,泰国国家旅游局面向中国游客推出“安心游”。11月19日,泰国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发文称...
偶遇奚梦瑶带女儿逛迪士尼,母女... 最近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组照片,说是在迪士尼乐园碰见了奚梦瑶和何猷君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游玩。这一...
原创 非... “清明元唐南北朝,千里虬香五味脯。旧貌新颜如今天,沽酒市脯在靖。”描述的就是靖江猪肉脯。 01 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