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一凡
前不久,笔者走访了位于长沙东茅街的一家茶馆,意外发现这处深藏小巷的市民茶馆竟如此热闹。人流如织,往来不绝,人们为这一杯热茶而来,小坐片刻,卸下忙碌的压力,交流信息,闲话家常,在欢声笑语中享受温暖而自在的时光。
查阅资料后得知,这家茶馆开业尚不足一年,却已人气爆棚,单日最高接待量达1.5万人次,多次登上热搜,成为继茶颜悦色、文和友之后,长沙文旅消费市场的又一标志性打卡地。
东茅街茶馆何以如此受欢迎?首要原因在于其低价策略。在动辄三四十元一杯的新式茶饮市场中,它选择逆流而行,坚定推行“258”极致亲民价格:2元一个的酥脆葱油粑粑、5元一碟的香脆瓜子花生、8元一杯的经典茶饮。这意味着,人均十几元就能在此悠闲度过大半天。
除价格优势外,茶馆还以极具亲和力的经营方式,精准切入平民餐饮市场。这里还原了本地生活的真实场景——周边社区的老茶客们每天清晨便前来品茶、遛鸟、聊天,不仅带来稳定的基础客流,更营造出原汁原味的长沙市井氛围,成为吸引游客的“活态风景”。与其他城市茶馆不同,这里不仅提供茶饮,还供应地道的包子、小吃、米粉等餐点。通过全时段经营,覆盖早茶、午餐、下午茶乃至夜宵,茶馆极大提升了场所的周转效率与整体营收。
还注重从地方文化中汲取养分。创始人深入研读《长沙方志》《芙蓉区街巷志》等史料,展开一场严谨的“文化考古”。他们发现,民国时期长沙曾有近300家老茶馆,盛行的是本地特色的芝麻豆子茶、烟熏茶与沱茶。老长沙人最惬意的生活,莫过于“一壶茶,二两粉,三五知己”。基于这些发现,团队走访老茶客,搜集散落民间的旧物,复原了消失已久的老长沙茶饮与小食,这也成为茶馆深受本地居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东茅街茶馆的兴盛,引发我们对“平民餐饮”的更多关注。所谓平民餐饮,是指面向广大普通民众、以满足日常饮食需求为核心的餐饮业态,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平民价格、大众需求、高频消费、社区属性”。从长沙东茅街的2元葱油粑粑,到淄博烧烤的“小饼烤炉加蘸料”,再到席卷全国的“路边摊”与“社区食堂”……一股“向下”生长的力量,正在悄然重塑中国餐饮业的格局。
曾几何时,餐饮界的聚光灯总打在米其林、黑珍珠与人均数百元的高端餐厅上。然而风向已变。“性价比”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首选,烟火气成为最稀缺的资源,真实感成为最动人的体验。这不仅是消费行为的转变,更是一场消费理念的集体觉醒与价值观的重塑。
平民餐饮,这股始终存在的“基底”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前最具韧性与活力的商业现象。其背后有多重动因:
经济层面:理性消费成为主流,“值”比“贵”更重要。在经济增速放缓、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消费者愈发精明务实,主动挤出“消费水分”。
社会心理层面:年轻一代成长于物质丰裕的时代,对“高大上”的仪式感不再盲目追捧,转而追求真实、松弛与自我表达。在街边小店自在用餐,可能比在高档餐厅正襟危坐更受欢迎。
本土文化回归:平民餐饮中的爆款往往是地方菜与家常味,如湘菜、川菜等。这背后是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感的回归——人们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认同与情怀。
产业层面:供应链革新与数字化发展为平民餐饮奠定物质基础。冷链物流、预制菜与中央厨房等技术的进步,使高品质食材与标准化口味得以低成本、大规模复制,让物美价廉成为可能。
平民餐饮的崛起,对扩大消费市场、促进社会就业、弘扬地方文化、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其健康发展也需政府、社会、行业与消费者形成合力。这不仅关乎经济,更是牵动民生幸福感与社会活力的重要议题。
推动平民餐饮持续发展,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
政府层面:应优化环境与政策,通过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租金补贴、加强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等方式,支持行业发展。
金融机构:可提供针对性支持,设立专项信贷产品,推出面向小微餐饮企业的低息或无抵押贷款,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经营者:自身也须练好内功。食品安全是生命线,必须严格把控食材与加工流程;同时应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借助数字化工具做好成本管控。此外,“人情味”与“社区感”是平民餐饮的核心竞争力,亲切的顾客互动是连锁品牌难以复制的优势。
消费者:则用消费投票,最终决定市场走向。我们应对有特色、有口味的小店多一份包容与支持,给予成长的空间。同时理性看待价格,理解“优质优价”是品质与持续经营的基础,避免因片面追求低价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平民餐饮的存在需要理解,其成长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当街头巷尾遍布价廉物美、有温度、有烟火气的餐饮场所时,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宜居、更有活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平民餐饮的崛起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最昂贵的,而是最真诚的:最可持续的商业,不是满足虚荣,而是创造真实价值。这碗“人间烟火”,最终温暖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