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6号,凤凤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中方呼吁避免前往日本后,一名上海赴日旅游男子在日媒镜头前声称:我不在乎中方的呼吁,花钱是我自己的自由,我认为日本很安全。
上海一男子被日媒采访,直言不在乎中方赴日旅游提醒,说花钱是自己的自由,还夸日本安全。殊不知这正是日媒挖的坑,就等着中国游客说这话,好对外洗白自家安全问题。
明眼人都能看出,日媒这次采访根本不是随机街拍,而是早有预谋的“定向捕捞”。要知道,中方此前发布赴日旅游提醒,核心是基于当地多项安全隐患的考量,从环境风险到相关保障的不确定性,都是经过综合评估后给出的善意提示,本质是为了保护民众的切身利益。
可这名男子却把个人出行自由和公共安全提示对立起来,殊不知在国际舆论场中,个人言论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放大利用。
果不其然,他的这番话很快被日本多家媒体转载,标题刻意突出“中国游客力证日本安全”“无视中方呼吁赴日”等字眼,甚至被部分外媒断章取义,用来抹黑中方的出行提醒是“不必要的限制”。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日本近期正面临国际社会对其部分区域安全的质疑,急需找“外援”来背书,而这名男子的言论恰好成了他们送上门的“素材”,既洗白了自身问题,又能制造“中方提醒多余”的舆论假象。
其实,自由从来都不是无边界的。花钱旅游确实是个人权利,但在特殊背景下,更该兼顾公共利益和国家整体的舆论环境。
中方从未禁止赴日旅游,只是给出风险提示,可有些游客却把这种提醒当成“束缚”,反而被外媒当枪使。要知道,每个走出国门的人,言行都代表着背后的群体形象,你的一句随口称赞,很可能被加工成对抗本国提醒的“证据”,最终损害的是更多人的知情权。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此前也有少数游客在境外被外媒刻意引导,说出不符合实际的言论,最后都成了对方炒作的工具。说到底,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而不是给别有用心的媒体提供“素材”。
理性看待中方的出行提醒,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体舆论环境的维护。毕竟,真正的自由,从来都建立在认清风险、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跟风、被人利用后还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