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最近的顶流是什么?
那必然少不了奶皮子
奶皮子的各种热搜是连番上榜
不只是奶皮子糖葫芦
近期的外卖平台、社交平台
几乎化作“奶皮子宇宙”
奶皮子酸奶、奶皮子咖啡
奶皮子固体杨枝甘露
奶皮子慕斯、奶皮子蛋挞
奶皮子芋泥卷、奶皮子千层
甚至奶皮子沙拉等等
纷纷风靡全网
奶皮子
成了这个冬天的“顶流甜食”
有网友一口下去直呼“惊艳!”
但也有网友吃完沉默三秒
表示“齁甜不好吃”还“贵”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奶皮子
奶皮子究竟是什么?
奶皮子,在蒙语中称为“乌如木”,其传统制法是将鲜羊乳或牛乳倒入锅中用慢火微煮,待表面凝结出一层脂膜后,用筷子挑起来置于通风处晾干而成。它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入奶茶或炒米中增添风味,拔丝奶皮子还是内蒙古的一道传统名菜。
在牧区,奶皮子的制作流程,是将全脂鲜奶加热、煮至微沸,期间不断地翻扬、搅打鲜奶,让它起泡形成奶沫。将起沫的鲜奶在80度左右的微沸状态持续熬煮8小时左右,期间鲜奶里的脂肪会上浮到表面、形成奶油层,并慢慢硬化结晶,与蛋白膜共同形成奶皮子。
因此,奶皮子的主要成分是脂肪与蛋白质。也正源于这个原因,许多人发现奶皮子空口吃太多可能会觉得腻,因为它脂肪含量太高、奶味太浓厚。
许多内蒙网友表示家里更习惯于把它放进奶茶中煮,增添风味、削弱乳脂对味蕾的冲击感,虽然也会空口吃,但频率不高,没想到如今会突然流行起直接生啃大量奶皮子的吃法。
而奶皮子在外地消费者中的评价口碑也是两极分化。对爱奶人士来说,生咬一口奶皮子,那浓浓的奶香味绝对是一种享受!但对在意奶腥味的人而言,生咽奶皮子简直是一场过于狂放的冒险,有网友甚至形容感觉自己的口腔像被强行塞到了奶牛的胳肢窝里,这形容也是没谁了~
所有奶皮子都是天然的吗?
奶皮子需耗费约8小时的制作流程,决定了它难以轻易降低的制作成本,几斤牛奶只能产出一层或两层奶皮,无法反复利用,很多家庭都是小规模纯手工制作,耗时长,不够标准化。如今商家们争先恐后推出相关产品,奶皮子原料已经逐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那市场上那么多奶皮子制品都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目前市面上的很多奶皮子制品并不一定是指牧区这种传统的奶皮子。比如有网友从电商平台购买的“奶皮子”,到手后发现其准确的商品名称是“奶酥皮”,配料表前几位写着乳粉、黄油、淀粉、麦芽糊精。
而如果以传统的奶皮子做法为正宗标准,“奶皮子酸奶”也并不符合狭义的奶皮子定义,它是牛奶发酵过程中脂肪上浮形成的产物,而非熬煮形成。但光看字面含义,它又的确是酸奶表面的乳脂膜,称之为“奶皮”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对于从小到大接触奶皮子的内蒙网友而言,最正宗的奶皮子只用生牛乳作为唯一原料,所以在他们看来,现在市面上不少打着“奶皮子”标签的商品并不是正宗奶皮子,有的只是用添加剂将奶粉调制成片状、块状罢了。
新网红还是旧传统?
“奶皮子”已有约2000年历史
“新网红”奶皮子其实并不新,现有考古发现及书证记载,含奶皮子在内的广义酸奶制作技术及乳制品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约2000年前就已出现。
比如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初煎乳时,上有皮膜,泻熟乳著盆中,未滤之前,乳皮凝;明日酪成,若有黄皮,亦悉掠取”。文中提到的“皮膜”“乳皮”“黄皮”,正是奶皮子在制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形态。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详细记载了“乳酸菌”的使用过程,这也是世界上关于乳酸菌具体使用的首次详细介绍。
根据现有史证,夏商周晚期及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乳制品来祭祀祖先与神灵。秦汉时期,乳品食用进一步发展,乳酪已成为畜牧从业者普遍食品。《释名·释饮食》记“酪泽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泽也”。
至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详细记叙了乳制品加工技术,这部巨著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加工百科全书,其中关于“酪”(奶皮子、酸奶)的多种制作工艺及多种以酪再加工的食品,至今仍被人们所沿用。根据贾思勰的介绍,制酪流程大致经过取乳煮沸→冷却过滤→取先成酪(乳酸菌)混合→保温→酪成这五大环节。而直到如今,这五个环节仍然是人们制作奶皮子、酸奶坚守的工艺原理。
唐代乳业兴旺,孙思邈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对酪的功效描述:“味甘酸微寒,无毒。补肺脏,利大肠”。孟诜的《食疗本草》中也描述到:“主热毒,止渴,除胃中热,患冷人勿食羊奶酪”。也就是说,中医理论中已经意识到了奶酪可以对肺脏和肠道带来健康益处。
宋代设有专门管理乳制品生产的机构,宋史《职官志》记有:“牛羊司乳酪院,供造酥酪”,负责奶畜的饲养管理和奶油、干酪的制造。乳制品加工方法在沈括著《梦溪笔谈》中也有详细的记叙。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叙了酪、酥、醍醐等乳制品的制作方法和食用疗效。
你吃过奶皮子制品吗?
感觉如何呢?
快来留言说一说吧~
综合自:中国青年报、新周刊、消费者协会、淄博齐民要术研究会等
上一篇:原创 它是一道维生素C含量超高的素菜,家长的首选,宝贝健康的好帮手
下一篇:盐菜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