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北郊,有一座被时光浸润的古镇——罗店。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浪潮,却沉淀着最质朴的江南农耕文明的味道。这种味道,以一种独特的“软糯”口感,被铭刻在两种看似平凡却底蕴深厚的点心之上:鞋底年糕与草头塌饼。它们是罗店人舌尖上的集体记忆,是连接过往与现在的柔软纽带。
“鞋底年糕”,顾名思义,其形酷似旧时布鞋的鞋底,长条状,厚实而富有弹性。它的软糯,是一种充满力量感的韧劲。罗店的年糕选用上好的江南糯米,经过浸泡、磨粉、蒸煮、捶打等多道工序。其中,“捶打”是赋予其灵魂的关键。蒸熟的米粉团被放入石臼中,由壮年男子用沉重的木槌反复捶打,直至米团光滑细腻,充满空气感。这样做出的年糕,质地紧密,久煮不烂。无论是切片与青菜、肉丝一同炒制,还是放在暖锅里慢慢煨熟,它都能保持爽滑弹牙的质地,入口嚼劲十足,米香浓郁,那种扎实的饱腹感,是旧时农耕生活最温暖的慰藉。
如果说鞋底年糕是阳刚的、饱腹的主食,那么“草头塌饼”则是柔和的、充满田野气息的点心。草头,学名苜蓿,是江南春天里最鲜嫩的野菜之一。将草头洗净、焯水、切碎,与糯米粉、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和成柔软的面团。有时还会嵌入一小块猪油豆沙馅,增添风味。将面团按成小饼,在铁锅上用慢火细油煎烙。
随着温度的升高,饼皮渐渐变得金黄酥脆,而内里却保持着极致的软糯。一口咬下,外皮的微脆与内里的绵软形成鲜明对比。草头的清香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那种来自泥土和春天的芬芳,中和了糯米的黏腻,带来一种清新脱俗的体验。它软糯得毫不费力,仿佛能在舌尖化开,只留下满口的草本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