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黑土地埋着千年的骨头,吉林这地方,打先秦就是肃慎人的地盘。
他们磨石为镞,逐鹿山林,后来的高句丽、渤海国,在白山黑水间建起城郭,上京龙泉府的残垣断壁里,
还嵌着当年的砖瓦,那些烧窑的匠人,怕是没想过城池会朽,就像没想过江水会改道。
晚清时闯关东的汉子背着铺盖卷,踩破冰河往关外闯。
山东、河北的人扎进林子里挖参、闯关东,朝鲜族老乡在延边种水稻,满族人的萨满鼓敲了几百年。
这些人把汗水洒进黑土,攒下了闯关东的坚韧,也留下了各族共居的烟火气,日子再苦,也没断了念想。
长白山的雪落了又化,松花江的水涨了又退。
从肃慎人的箭囊到闯关东的独轮车,从渤海国的遗址到如今的民俗村,吉林的历史藏在山水里,也刻在人心上。
这里的民风像黑土一样实在,民俗像江水一样绵长,千百年的沧桑没磨掉底气,反而让这片土地更沉、更厚。
今天,跟您聊聊 吉林的非遗美食……
这口酸辣脆爽的“冬日锦囊”, 2014年11月列入国家级非遗。
历史可溯至 《诗经》“菹”字,高句丽陶缸残片印证千年传承,
明清时朝鲜族跨江北迁,将“越冬泡菜”习俗与东北大白菜融合,催生出独特的“延边辣白菜”。
霜降后采收黄心白菜,盐渍脱水后抹上辣椒、苹果梨泥、鱼露调配的酱料,埋入地窖陶缸发酵15天,乳酸菌与时间共舞,
成就“酸辣鲜脆”四重奏,老辈人管这叫“听缸术”,
好泡菜发酵时“唱歌”,气泡声像冰面开裂,急促了要开缸放气。
这泡菜,老鼻子香了!
辣白菜占产量的七成,红亮脆嫩,咬一口“咔嚓”响,酸中带甜,辣得恰到好处。
它不单是佐餐小菜,更是“越冬三宝”(泡菜、大酱、打糕)之一,婚嫁时新娘要带一坛“母亲手作泡菜”象征持家能力,
冬至“千人踩辣”踩碎灾厄,连非遗“农乐舞”都头顶泡菜瓮旋转。
2007年就进了吉林省非遗名录,这碗面里藏着百年的烟火气。
传说正月初四吃冷面能“长命百岁”,这讲究源于天池仙女与白衣秀士的缘分,
七仙女偷下凡间,秀士搭箭救衣,仙女们以冷面相赠,从此“长寿面”的习俗在朝鲜族扎了根。
2025年还办了世界冷面大赛,“汤、面、酱、形、意”样样讲究。
这面筋道得“嘎嘎香”,荞麦面混着淀粉压得实诚,冰水里一过,嚼着带劲;
汤头是牛肉汤吊的,冰镇后酸甜透亮,辣白菜、黄瓜丝、苹果片往上一码,酸辣爽口直窜天灵盖。
延边人吃面爱配点辣酱,那酱是辣椒粉混着苹果酱、大豆酱熬的,香得人直咂嘴。
冷面不只是吃食,更是活着的文化。
从清朝光绪年间传到今儿,五代人守着老手艺,现在延吉冷面成了“中国十大名面”。
福源馆诞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
最初是松花江边“茶水张”老汉的埠源馆,靠香 油茶、槽子糕、江米条等点心攒下口碑。
康熙东巡时,侍从献上埠源馆糕点,恰逢风云突变,康熙抛糕点祭江后风浪骤平,遂作《松花江放船歌》,从此“埠源馆”名震关东。
乾隆祭祖时,因供品霉变改用埠源馆糕点,祭天时见紫气东来,封山为“朱雀”,还赏银千两,直夸“食奉天之饼,寿与天齐”。
道光年间,京城富商“俊六”入股,改“埠源”为“福源”,取“福之源”意,
1993年福源馆被认证为“中华老字号”。
其糕点讲究“十斤面十斤糖加130个蛋”的古法配方,槽子糕16个一斤,
色泽金黄如秋阳,咬一口松软鲜香,甜而不齁,像极了东北人实在又带点甜滋味的日子。
得从辽金时说起。
那时渔猎民族用陶锅炖煮猎物,是它最初的模样。
后来女真行军时,铁锅煮野猪肉片,既省时又暖身,成了行军利器。
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投其所好献火锅,这锅子便从民间登上大雅之堂,康熙东巡吉林乌拉城时,总管衙门用这锅子供膳,
连老吉林人都说:“冬天不吃乌拉火锅,那叫白来东北!”
2009年,它入选吉林省非遗,成了会“呼吸”的活历史。
这锅子讲究“前飞后走,左鱼右虾”,铜锅分上下,炭火在中间,汤底是加人参、当归的老鸡汤,涮鹿肉、狍子肉、血肠、酸菜,蘸料得配韭菜花和卤虾酱。
肉片薄如纸,一涮就熟,吃一口“肥而不腻,鲜得直咂嘴”。
辽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这儿设“剒生鱼”宴,米醋生鱼解了酒气,从此成了女真名菜。
这宴席的根扎在石器时代,渔猎为生的老祖宗们用湖里68种鱼琢磨出 炖、煎、炸、爆的十八般武艺,
到了辽金年间更成了“捺钵”礼的压轴菜,冬捕的鱼刚出水就上灶,
那叫一个“鲜灵”! 2009年,这手艺成了省级非遗。
胖头鱼头炖得“稀烂”,鱼汤“贼拉香”,肉质细嫩得“化在嘴里”;
剒生鱼片“薄如纸”,蘸着辣酱“直冲脑门子”。
四季不同鱼,春吃开湖鱼“嫩得能掐出水”,冬捕鱼“肥得流油”,每口都是湖风野趣。
如今还整出“风情宴”,六凉六热加汤点,蒙古奶茶配鱼干,那叫一个“地道”!
这味儿得从满族萨满教祭祀说起。
千年前的“领牲”“摆件子”仪式里,猪被当作“福肉”分给众人,白肉薄如蝉翼,血肠灌得溜圆,沾着酸菜汤一口下去,肥而不腻、脆嫩绵软,那叫一个“贼拉香”!
老辈儿讲,这菜是 “锅头跪着片肉”的讲究,
得用明火烤焦猪皮,刮净后慢煮,血肠还得拿筷子戳孔防爆,
满族人“围炉共食”的规矩,全藏在这热乎劲儿里。
2009年,吉林太盛园的白肉血肠技艺成了省级非遗,2021年更冲上国家级。
白肉软糯,血肠滑溜,酸菜脆爽,蘸点韭菜花酱,咸鲜里透着酸,
冬天来一锅,暖得直咂摸嘴儿。
关东有句老话: “宁舍一顿饭,不舍鼎丰真”。
1911年,浙江娃王信瑞在长春大马路支起作坊,因救老糕点师得传手艺,取“鼎”之稳固、“丰”之丰收、“真”之诚信,起名鼎丰真。
这名字,比胡同口老榆树还扛岁数,
百年来,它熬过东北沦陷时“饼比面贵”的苦日子,扛过公私合营的浪潮,如今还在长春街头飘着油香。
2009年,这手艺成了省级非遗。
鼎丰真的糕点,外头瞧着“土得掉渣”:
萨其玛酥得直掉渣,月饼馅里裹着松子仁、核桃碎,咬一口,甜中带香;
绿豆糕细腻得能抿化,冰蓼花炸得金黄酥脆。
可里头的讲究,比松花江的浪还多——揉面要揉出“劲儿”,
火候得拿捏到“分毫”,连糖油比例都得跟着节气调。
现在又添了无糖糕点,把老手艺“盘活”了。
它的诞生,得从清光绪年间河北滦县那场大水灾说起。
1908年,李连贵领着四个弟弟和老娘闯关东,在吉林梨树县开了家“兴盛厚”肉铺。
有回救了个被警察毒打的盲眼老中医高品芝,老人临别赠了祖传熏肉秘方。
九味中药配老汤,这才有了后来的“熏香又美味,越吃越没够”的绝活儿。
2021年,这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
熏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棕红透亮;
大饼金黄酥脆,层可透字,夹肉回锅更香。
配上葱丝、面酱,喝口小米粥,解腻又暖胃。
传说努尔哈赤建“堂子”祭天,每逢战事必用黑猪烹“阿玛尊肉”(黄金肉),
八旗旗主各带碗碟聚宴,由此衍生“八碟八碗”传统。
乾隆年间,八大碗纳入“满汉全席”下八珍,成为婚嫁、年节顶配宴席。
2021年12月,伊通满族自治县申报的“满族八大碗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属传统技艺类。
这八大碗“那叫一个实在”!
酥白肉甜糯绵软似云,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小鸡炖蘑菇鲜得掉眉毛,凉拌木耳酸甜脆爽解腻。
八大碗分粗细两类,粗碗用海碗盛,热气腾腾显豪爽;
细碗讲究刀工火候,如熘鱼片嫩如豆腐。
公元前300年,乙弗为避权谋之祸,用铜钵煮蛇、河鱼、野鸡果腹,后登基美川王,国相以牛底铜盆盛炭火,将荤素十数种食材叠煮,
形成“火盆”雏形,从宫廷传至民间,成东北亚饮食符号,
2025年6月入选吉林第五批省级非遗。
这锅“热乎劲”讲究“一盆吃四季”,
春拌苏子叶,夏配冰啤,秋炖牛肠,冬煨豆腐。
老辈人说“火盆边儿一坐,啥愁事儿都化了”,炭火舔着铁盆,牛肉片“滋啦”冒油,米肠吸饱了辣酱,豆腐煎得外焦里嫩,
蘸料得用花生酱混蒜末,酸甜辣咸自己调,烟火气里全是生活味儿。
如今集安火盆摊儿, 炭火现烧,食材现切,老客进门先喊“整盆大的”,
老板娘手起刀落,肥肉煸出油,豆芽垫底,再铺肉片、米肠,
最后撒把葱花,热气腾腾端上桌,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岁月的香”。
泡菜缸里浮着岁月的霜,冷面汤中沉着几代人的念想。
那些酸了又辣、苦了又甜的日子,终究被揉进面团,腌进菜缸,熬成一锅咕嘟冒泡的滚烫。
老人们蹲在巷口,听陶缸发酵时冰面开裂的脆响,
孩子们围着火盆,看炭火把暗夜烫出一个光亮的洞。
这人间烟火啊,说到底,不过是一碗吃到见底的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