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想三年!辽宁,这10大“非遗美食”真抗打,我赌你只听过
创始人
2025-11-18 08:04:11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辽宁的土地,埋着五千年的土腥味。

牛河梁的石头堆了数千年,红山先民的玉猪龙磨得发亮,那时的人围着祭坛转,把日月刻进玉器,骨头埋在黄土里,和后来的辽河水混在一起流。

这片地早前叫幽州,燕长城的残砖还嵌在山坡上,

秦代的驰道压出的车辙,被岁月填了又露,露了又填。

后来契丹人骑着马过来,把城郭建在草原边缘,辽上京的断壁还能看出当年的夯土成色。

女真族又接着在这里扎根,八旗的马蹄踏过松辽平原,

满族的萨满鼓声藏进了长白山的林子里。

闯关东的人挑着担子闯关,把山东河北的烟火气带到这里,和本地的风土搅在一起,成了现在的民风。

腊月里扭秧歌的锣鼓敲得震天,二人转的调子裹着东北的豪爽,炕桌上的酸菜白肉锅冒着热气。

从红山文化的玉器到辽金的遗址,

从闯关东的迁徙到如今的烟火,辽宁的历史就像辽河的水,浑浑噩噩却韧劲十足,

带着土味和血性,一直流到现在。

今天,跟您聊聊 辽宁的十大非遗美食……

老辈子人传,葱烧辽参打明朝就是皇家的“硬菜”。

当年御膳房拿山东大葱配辽东海参,一锅烧出油亮汤汁,海参吸饱了葱香,咬一口“咕啾”滑嫩,葱段炸得焦香酥脆,咸甜交织直窜脑门,这才成了辽菜“扛把子”。

2014年,辽菜传统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葱烧辽参作为“九菜”之首,也跟着沾了光。

这菜讲究 “海参要辽东湾的刺参,葱得是章丘大葱改的东北大葱”

五年长成的辽参泡发后切宽片,先过油锁住鲜,再和炸得金黄的葱段同烧。

汤汁红亮如琥珀,裹着海参软糯弹牙,葱香裹着甜咸味,在舌尖“打旋儿”,

老饕吃了直拍腿:“这味儿,贼拉地道!”

如今这道菜 不仅上得了国宴,下得进百姓家

1829年边福从河北迁沈,在小津桥支摊卖饺。

当年闯关东的苦日子里,边老汉投宿时尝到“煸馅”饺子,

肉馅先煸后煨,松散不腻。他记下秘诀,创立“老边家”,凭这手“传子不传妻”的绝活,在沈阳扎下根。

同治年间,边得贵改良出“汤煸馅”,肉馅煸炒后加骨汤慢煨,皮用猪油烫面,薄如蝉翼却不破。

1940年迁至北市场,成了东北“头子儿”。

1964年邓公尝后说“得保持这味儿”,侯宝林题“天下第一”。

2011年,这“煸、煨、揉”三重技艺入选省级非遗,2006年还拿了“中华老字号”。

如今的老边饺子,皮薄肚饱,咬开汤汁直飙,鲜得“贼拉香”。

冰花煎饺底脆如雪,二十四节气饺配着槐花、油椒,吃一口,浑身透着沈阳城的烟火气,

这味道,比关东烟还浓,比二锅头还醇!

这口“老味儿”,得从百年前的牛庄码头说起。

那时的牛庄是东北的 “小上海”,南船北马,商客云集。

高富臣、刘海春两家在集市支起面案,将面皮擀得“薄如蝉翼”,馅料塞得“实成瓷实”,一咬“咔嚓”酥脆,汤汁“滋溜”冒香,成了码头上最抢手的“硬货”。

这手艺传了四代人, 2011年入选辽宁非遗,成了“饼界扛把子”。

这馅饼讲究“三翻四烙”,皮儿薄得能透光,馅儿用七分瘦三分肥的肉配时令菜,海三鲜、肉三鲜、地三鲜五十来种,咬一口“汤汁儿直呲”,香得“直撮牙花子”。

如今这饼,

不仅上过人民大会堂,还在奥运村里被老外竖大拇指:“这饼,真地道!”

诞生于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史人尹玉成闯关东至沟帮子,

救下遭迫害的御厨老人,获赠宫廷熏鸡秘方。

经改良后,以老汤加丁香、肉桂等20味调料慢煮,再用白糖熏烤,成就“烂而连丝、肥而不腻”的独特口感。

2011年,沟帮子熏鸡制作技艺入选辽宁省第四批非遗。

其形如枣红琥珀,肉质细嫩带点嚼劲,烟熏味混着甜香,一口下去“老鼻子香了”!

选一年生公鸡,经16道工序: 排酸、老卤煮、糖熏……

火候得拿捏准,盐要投得巧,熏烤时锅盖一盖,焦糖香混着肉香“滋啦”冒出来,勾得人直咽口水。

如今这鸡不仅是美食,更是东北人的“乡愁载体”。

咬一口,仿佛看见百年前尹四爷在灶前忙碌的身影,那味儿,真中!

从战火里熬出来的“硬核口粮”!

1934年冬,本溪桓仁老秃顶子地区“反日妇女会”的巧手 娘们儿,

为了给抗联战士做能扛饿、耐放的吃食,把玉米、高粱、小米等杂粮磨成浆,

摊在鏊子上烙成薄饼。

这饼子薄得透光,金黄酥脆,咬一口“咔嚓”响,再嚼又软和带甜,

战士们揣在怀里能顶三天不坏,杨靖宇将军都夸“这饼比草根树皮强百倍”!

2008年,这口“战地味儿”正式成了辽宁非遗,

特点是“三不”: 不粘牙、不硬心、不加料

原料讲究“七谷八豆”,泡足12小时发酵,鏊子一转,薄得能透字儿,香得能勾魂儿。

现在吃它,卷根大葱蘸酱,那叫一个“老鼻子香”!

相传 清朝光绪年间,北门里金家烧饼铺生意冷清,中秋节时店主用仅剩铜钱买牛肉,

将面皮折叠包馅烙制,差人尝后惊为天物,问名时随口答“回头”,就此得名。

更传奇的是,黑虎山土匪下山为母办年货,

饭馆老板娘以“回头”面点暗喻“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化土匪弃恶从善,

后来分店开遍全城,“回头”成了百姓口中的“改邪归正”象征。

2011年,沈阳回头被列入辽宁省非遗名录。

它外皮薄如纸、金黄酥脆,咬开是牛里脊混着葱姜花椒水的鲜香,汁水在嘴里“炸开”,

老沈阳人爱配碗羊杂汤,冬天暖胃,夏天解腻。

阜新蒙古族老手艺,源自瑞应寺活佛桑丹桑布的梦。

传说他苦修时梦到佛祖赠糕,醒后耗两年试制,终成这炭火烤的“金黄软弹”点心。

1669年康熙微服到阜新,尝后拍腿喊:“这喇嘛糕,朕得常来吃!”

带回京城孝敬孝庄,太后一尝直咂摸嘴,成了清宫寿宴“御点”,一火就是三百多年。

这糕2019年入选阜新市非遗,

白面、鸡蛋、砂糖打底,掺瓜籽仁、桂花提香,烤得外脆里软,咬开蛋香混着桂花甜。

阜新老人说: “那叫一个地道!”如今仍用铜模烤,六瓣花形藏着佛教曼陀罗的讲究。

康熙当年咋夸的?“精美绝伦!”这四字,比啥广告都硬气。

根,得从 1641年皇太极攻克锦州那会儿说。

御厨把满族“烤”、蒙古“煮”、汉族“调”三绝活儿揉一块儿,烤出那股子“香透三军”的味儿,传到民间就成了“老祖宗的烤串儿”。

后来80年代末,锦州人在广东路支起地摊儿,

用陈佩斯小品里的“羊肉串”梗,把烧烤摊儿整得“火出圈”。

2011年,这口“烟火气”被正式列入市级非遗,成了“舌尖上的活历史”。

它讲究“蘸、刷、撒、烤、翻”,肉串儿在炭火上“滋啦”一响,

撒把辣椒面儿、芝麻粒儿,外焦里嫩,辣而不燥,香得直窜鼻子。

啥都能烤—— 羊肉、鱿鱼、茄子、豆腐,连烤馒头片儿都“香得掉渣”。

如今锦州烧烤门店遍布全球,成了“串儿界顶流”,

可老锦州人还是爱说:“咱这烤串儿,透着股子‘老味儿’,吃着踏实!”

清末时郭家祖先在滦南捕乌虾,多了怕坏就撒盐存缸。

哪成想日头晒着,缸里竟浮出层金黄油,底下成了酱,尝一口鲜得直咂摸嘴,

这手艺就这么“意外”传下来了!

第三代郭振帮闯关东到二界沟,发现这儿的乌虾更肥更鲜,便扎根开作坊。

战乱年景里,他蹲在酱缸边守着火候,硬把这门“苦差事”熬成了“传家宝”,如今郭家五代人守着老缸,守着那股子“老辈子味儿”。

2020年这手艺成了省级非遗。

虾油得晒足半年,打耙时得使巧劲儿,少一耙都不成味儿;

虾酱咸而不涩,鲜得掉眉毛,配苞米饼子“嘎嘎香”。

郭立柱说:“这缸里的鲜,是水、空气、风和时间一块儿‘酿’的,急不得!”

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河南南阳糕点师刘忠喜闯关东到田庄台创制“清真老八件”。

那时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用家传熬糖秘方做出牛舌饼、蝴蝶等八样点心,酥得掉渣、甜得入心!

四代人传下来,如今第四代刘成和媳妇姚秀君守着这门手艺,

2020年这技艺还进了省级非遗名录”。

老八件讲究 “皮薄如纸、层多如书”

和面揉26遍,熬糖控温±2℃,手工捏出佛手、风车等造型,一口咬下,酥软得直化渣,甜而不腻,回口还带点玫瑰香。

如今,把老手艺玩出新花样——端午的三角粽、中秋的老月饼,连包装都用红盖头纸绳捆着,提溜着就透着股子喜庆劲儿。

所以你看,辽宁的味儿都炖在这几口锅里了。

五千年的土腥气,到底化成了炕桌上的热乎气。

你夹一筷子酸菜,咬一口煎饼,那些石头、玉器、马蹄和闯关东的扁担,都在舌头上活过来了。

历史不是书里的字,是喉头滑下去的温热,是胃里踏实的分量。

来,趁热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邂逅初冬 峰峦叠彩 邂逅初冬 ... 11月16日,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进入最佳观赏季,万亩杉林交织出金黄、橙红、翠绿交错...
原创 农... 标题:农村集市“方便面”走红,2元1包,能煮3大碗,网友:再见康师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于...
“广州造”菌肉跑出加速度 菌丝蛋白培育基地 菌丝蛋白原料开发出的肉丸、鸡块和牛排 ...
北京旅行不做攻略也能赢!驴友私... 北京旅行不做攻略也能赢!驴友私藏的靠谱旅行社清单,好途稳居口碑TOP1 去北京怕踩坑?抢不到故宫门票...
“中国雪乡”开园首日,迎宾又迎... 11月17日,“中国雪乡”景区正式开园迎宾。记者从景区方面了解到,10月17日雪乡迎来首场降雪,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