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西新干的寻常巷陌,风里总藏着惊喜——若恰逢谁家做芋丸,还未见其物便已闻其香。不是浓郁的甜腻,而是带着温润感的清香,像极了新干人内敛又热忱的性子。
待一碗热气腾腾的芋丸端上桌,圆润的丸子浸在浅黄高汤里,翠绿葱花浮于表面,透亮的外皮隐约能看到内里细腻的芋泥纹理,未动筷,舌尖早已先泛起期待的涟漪。
新干芋丸的诞生,藏着一段与自然对话的往事。新干多雨湿润的气候,把本地芋头养得粉糯香甜;而糯米,本就是南方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相传粮食紧缺年代,一位巧妇望着家中仅剩的芋头与糯米粉,索性将二者揉合,上锅蒸熟——竟意外撞出了软糯鲜香的美味。
从此,这道应急而生的菜肴,在时光里慢慢发酵。一辈辈人改良做法,一点点丰富馅料,从果腹的吃食,变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味。
新干芋丸的制作,从不是食材的简单堆砌,更像一场浸润着烟火气的庄严仪式——每一步操作里都藏着老辈人传下的讲究,每一次揉捏都裹着对滋味的敬畏。
首先要选取新干本地特有的粉糯芋头,洗净后上锅蒸至筷子能轻松戳透,待其自然冷却褪去热气,与细腻的本地红薯粉按1:1的比例拌匀。精选猪前夹肉剁成细腻肉沫,与芋粉团充分揉匀,团成一个个圆润饱满的小球。没有固定的配方,也没有精准的克数,全凭几十年揉面攒下的手感——指尖触到芋泥的绵密,掌心感知面团的弹性,这份“凭感觉” 的手艺,是再精密的机器也复制不来的温度。
沸水入锅,待芋丸浮起即捞出备用,锁住内里的鲜嫩。热锅下菜油,肉沫、姜片、蒜片与小米椒下锅煸出浓郁香气,随即倒入用老母鸡、老鸭与筒子骨慢火熬足数小时的高汤——汤色乳白,鲜味儿早已融入每一滴汤汁。
调入适量盐与胡椒粉调味,再放入备好的芋丸轻轻煮滚。等火候到了,揭开锅盖的刹那,白雾腾空而起,带着芋香、米香、肉香的热气扑面而来,直直扑满脸庞。深吸一口,那是烟火里的温暖,也是记忆里的乡愁。咬开一口,芋丸外皮Q弹有嚼劲,裹挟着肉沫的鲜香,配上鲜浓醇厚的汤汁,每一口都是扎实的满足感。
在新干人的记忆里,芋丸总是与重要的时刻相伴:除夕守岁、清明祭祖、婚嫁喜庆、迎客送行。异乡归来,首先想吃的就是这一口熟悉的味道。食物在这里超越了果腹的功能,成为情感的有形载体。
如今,新干人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因为他们知道,真正值得珍视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那些揉进面团里的时光、蒸进热气里的牵挂。每一个芋丸都是一封无字的情书,写给土地,写给传统,写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来源:江西宣传
作者单位:新干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