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秋假热度“爆”了。机票预订量突然飙升,热门景区、博物馆门票预约爆单,旅行社连夜调整亲子研学产品线……一系列由秋假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让淡季旅游市场呈“黑马”逆袭之态,从博物馆、科技馆到乡村田野、非遗体验,“行走的课堂”更是催生出一批文旅消费新产品,为旅游市场注入新动能。
▲成都东站,秋假准备出游的亲子场景
携程、同程旅行、去哪儿旅行等OTA平台发布的秋假经济第一张“成绩单”显示:秋假期间,四川景区门票、机票、酒店等预定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多地旅游产品预订搜索热度同比涨超50%,四川省内门票总体预订量较去年同比增长3.4倍,环比秋假前五天增长1.4倍,从成都出发的机票量较一周前环比增长了22%。
人气与消费热度同步飙升,尽显春秋假经济活力,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消费潜力?面对突然释放的春秋假文旅消费需求,还要突破哪些“卡点”,才能进一步激发“教育+文旅”消费新动能?
数据透视
秋假经济的第一张成绩单收获了什么?
11月12日,四川多地中小学首个秋假开启,3天假期叠加周末,形成了5天“小长假”,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集中爆发的波动曲线显示,市场反馈远超预期。在各大航司App和购票平台上,成都秋假首日(11月12日)飞三亚的航班“一票难求”,上午时段航班全部售罄。去哪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秋假期间从成都出发的机票量,较一周前环比增长了22%,北京、三亚、西双版纳、昆明、拉萨等地是成都秋假出游的热门目的地。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北京、西安、成都、重庆、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广州、西双版纳等是秋假省市热门目的地,宁波到成都、佛山到成都等航线预订量显著上涨。秋假出游群体以家庭亲子及全家出行为主,占比超过53%,户外赏秋、重点博物馆、主题公园是亲子游比较主流的玩法。
火车票预订更是火爆,西安、重庆、阿坝、乐山等周边线路跻身前列,成都铁路部门加大热门线路运力投放,并增开和重联列车共计80余列。
“暑假期间,孩子辗转3个补习班,而首个秋假没有作业,正好带他放松一下,这种既能接触自然又能感受文化底蕴的体验,比单纯逛景区有意义得多,还有景区推出的福利,很贴心。”在都江堰景区,市民刘女士和儿子一起认真听着讲解员将都江堰治水原理娓娓道来,在实景中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记者了解到,秋假期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同步启动“少年游川蜀·拜水问道行”主题活动,面向全国18周岁及以下学子实行免票入园,并推出特色研学打卡线路,秋假三天的游客总量同比增长116%。同样火热的还有夜游锦江,秋假首日迎来客流高峰,接待乘船游客超2000人次,同比增长约468%,其中免票亲子家庭、教师群体占比高达68.8%。
比景区更热闹的,是变身“行走的课堂”的各大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开馆不到一小时,青少年展厅前就排起了长队。“我们提前一个多月筹备,就是想让文物‘活’起来,让孩子真正读懂传统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罗瑞雪介绍,秋假期间,馆内不仅增开了15场主题教育活动,还设计了文物主题手工互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历史文化的温度。数据显示,秋假首日成都博物馆入馆人数约1.5万,未成年人占比达25%,接近暑期峰值。
景区优惠、博物馆研学、夜游体验等丰富选择,让中小学生在行走中探索世界,在体验中收获成长,让秋假成为兼具趣味与内涵的“实践课堂”。
▲11月12日,成都,四川首个秋假开启后,众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田间感受秋收的喜悦 图据视觉中国
淡季变旺季
春秋假破局能撬动多大的消费市场?
在11月这一传统旅游淡季里,成都中青旅副总经理陶磊明显感受到了“秋假”旅游产品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为旅行社创造了淡季增收窗口,推动旅行社布局秋假市场,针对需求推出研学游、赏秋游等多种新产品。
“我们迅速整合资源,调整了常规线路,推出了‘秋假奇遇记 我在成都趣研学’为主题的亲子研学、互动等系列产品,市场反馈超乎预期。”陶磊说,比如“望江梦华·薛涛吟”在秋假期间一大一小套票限量免票预约,预约通道上线两小时即售罄。云上瓦屋徒步1日、醉美毕棚沟2日、金秋九寨沟+黄龙双动3日、阳光攀西五城纯玩5日等多条省内赏秋徒步线路,咨询量同比增长了100%。整个秋假期间的业务量也让陶磊看到了“淡季不淡”蕴藏的消费潜力:11月12-16日,成都中青旅预计接待游客将突破5000人次,同比增长13%。
新需求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春秋假的文旅消费潜力有多大?在我国法定节假日中,国庆、春节等长假贡献了全年60%以上的旅游消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杨宜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5天的春秋假可分流约30%的长假客流,也将激活周边游、乡村游、非遗体验等“小众场景”。同时,春秋假对居民消费的拉动效果受政策配套、收入预期与市场供给等多种因素制约。从短期(1—2年)看,春秋假可以贡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2024年483345亿元为基数,下同)约0.4%—0.6%的增量;而从长期(3—5年)看,若政策配套完善,这一增量贡献可提升至约1%—1.66%。“以2024年数据测算,若春季假带动1亿人次错峰出游,按人均消费800元计算,可新增消费800亿元,同时缓解长假期间的资源挤兑。”杨宜勇说。
事实上, 春秋假不仅可以激活家庭消费链,更能放大“亲子经济”效应,带动“全链条增长”。有调研显示,除交通、饮食、住宿外,还涉及以博物馆等为主的研学课程和以主题乐园为主的亲子娱乐,以及服饰、玩具等儿童消费等,带动效应达1:5,即1元直接消费拉动5元关联消费。
这一观点在首个秋假期间得到了印证。以成都为例,出游热潮直接带动周边产业蓬勃发展。西岭雪山、青城山等地酒店“一房难求”“淡季变旺季”,青城山的网红餐馆、网红咖啡馆不仅座无虚席,营业额更增加了三成以上,民宿的订单相较于去年同期翻番,同时,亲子家庭需求也催热了研学、托管市场,自然探索、非遗体验等主题活动名额快速约满,机构咨询量翻倍增长。
从交通、住宿到餐饮、文创、研学……在秋假带动下,“教育+文旅”正在形成一条完整的“消费链条”。
▲秋假从成都东站坐火车出游
新风口来临
点燃经济新引擎还要突破哪些“卡点”?
当安仁古镇的铛铛车载满穿汉服的小学生,当传统博物馆变成主题研学基地,比小长假更火爆的秋假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节奏的适度“破局”,也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机票价格暴涨、民宿接待量不足、研学产品同质化等现象也暴露出配套服务的短板。一位文旅从业人员甚至坦言,文旅市场对突如其来的新假期反应滞后,绝大多数景区和旅行社并未针对3天左右的短途亲子秋假,设计出独特的、深度体验式的产品,大多数家庭的选择依然局限于“换个地方住”或“去个常规景点”,消费深度不足。
事实上,春秋假政策的落地,不仅是一次假期制度的优化,更是对文旅消费结构的重塑,有效分流了传统长假的出行压力,进而激活了春秋季旅游淡季市场。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托管服务,同时推动带薪休假与学生假期衔接,破解文旅产品供给与需求错配难题?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已在试点春秋假,其中一些值得借鉴的探索。杭州自2004年起,在每年4月底实施中小学春假试点,并于今年首次推出春假托管服务,其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托底”责任落实到位,提升假期托管等服务水平,不“一放了之”。广东文旅机构推出“跟着课本去旅行”系列,精选《桂林山水》《秦兵马俑》等课文场景,杭州良渚遗址则推出秋假专属课程,预约量达平日5倍。江苏旅行社已策划2026年苏州园林《枫桥夜泊》主题产品。成都也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尝试。在首个秋假期间,街道社区、科研院所、青少年宫、科普基地等社会力量纷纷主动补位,敞开公共空间、专业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的支持和更贴合的需求。
首个秋假是探索,也是尝试,未来如何让短暂的假期发挥作用,满足多元需求?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哲认为,要用“托底+协同”来推进,只要家长不方便,就用学校和社会的方法来托底,协同则是人社和工会部门协调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假期合理安排,文化部门协调所有文博资源的开放。
春秋假不是简单的假期增减,当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踏上“课本里的中国”之旅时,当托管能真正“托得住”、企业能真正“放得开”、假期活动能真正“惠得广”,春秋假也将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成为撬动消费市场的新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