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夜起风
14日晚,我国官方发文,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消息一出,朋友圈和社交平台上,“日本还能不能去?”迅速刷屏。


有网友称,已经取消酒店预订,正在等待平台退款。


眼看着圣诞、跨年旺季就在眼前,如今中国游客的心态动摇,后续是否会剧烈冲击日本旅游市场,还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虽然日本旅游热度仍高,但目的地吸引力的结构变化正在显现。
日本观光厅最新数据 显示,7~9月访日游客消费额为2.13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1.1%,1~9月累计访日人数甚至以历史最快速度突破3000万。
但在数量增长的背后,消费质量正在走低:
人均支出较上季度下降,购物与交通费明显下滑;
高价商品销售疲软,百货免税额全面低于去年;
中国香港游客消费额同比大幅下滑三成。
这意味着,日本当前的旺势更多依靠“数量支撑”,而真正驱动目的地吸引力的消费体验正在承压。
在此背景下,日本旅游再逢“大劫”,最先绷紧神经的可能是航空公司。
中日航线一直是各家争抢的“黄金航线”,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航班密集,客座率常年稳定,是不少航空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
一旦需求出现下滑,航空公司势必要压缩航班、调整机型。对于依赖中日航线的航司来说,本该丰收的年末旺季,可能硬生生变成“减班季”。
事实上,日本旅游本就面临多重压力。
除了宏观层面的风向变化,日本国内的安全感正在下滑。治安事件时有发生,针对游客的袭击案件屡见报道,不少仍未破案,让外来游客对安全环境更加敏感。
自然风险也在升高。今年的“熊灾”更是让日本旅游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从温泉旅馆到乡野道路,甚至城市近郊,熊的出没频率屡上热搜。2025年4月至9月,日本熊出没事件高达20792起,为五年来最高纪录。
在热门景区都有可能偶遇野生熊,这一情景足以让许多原本期待温泉与红叶的游客重新评估风险。
舆论层面同样不平静。
年中“世界末日论”风波一度在地区舆论中掀起巨大震动,对日本旅游氛围带来不小冲击。尤其香港作为日本最大的客源地之一,反应尤为明显:香港航空取消多条日本航线,大湾区航空缩减运力,赴日客源显著下滑。
与之相对,东南亚、新兴出境目的地正在迎来一波流量红利。
以越南为例,增长势头亮眼。数据显示,越南正成为中国游客的新宠。2025年前八个月,越南接待国际游客约 1400 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 353 万人次,同比增长 44%。
原本计划去日本的游客不少转而选择胡志明、岘港、芽庄等替代目的地:航程更短、签证更友好、价格更灵活,旅游体验却不打折。
地缘政治、治安恶化、熊灾频发、地区舆论……多重因素叠加,让今年的日本旅游市场增添了不少变数。
对游客来说,需求没有减少,可能只会转向别处。对行业来说,日本的变数,正在重塑这波出境潮的流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