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印章落下,泉州正式加冕"世界美食之都",这座早已闪耀着"世界文化遗产"光芒的古城,从此手握"世遗之城"与"美食之都"两枚金钥匙,在时光长河中解锁出更为璀璨的文明密码。
泉州的美食,从不是孤立的味觉体验,而是山海相拥的馈赠、历史沉淀的智慧、市井烟火的温情,是"一县一桌菜"的地域交响,是"市井十洲宴"的文明合唱,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中,演绎着跨越千年的生活哲学与健康之道。
文脉绵长:泉州菜的千年传承与文化根脉
泉州菜的底色,是由千年历史与多元文化共同调和而成。西晋"衣冠南渡",中原士族带着河洛地区的饮食风雅南迁,与古越族人的朴实食风相融,奠定了泉州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根基;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帆影连天,商贾云集,波斯的香料、南洋的蔬果、阿拉伯的烹饪手法随商船而来,与本土饮食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山海一体、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质。南宋美食家林洪编撰的《山家清供》,收录了泉州山野蔬果与禽畜的精妙做法,成为中国最早的菜谱之一,也为泉州菜的健康养生理念写下了最早的注脚。
从唐代王延彬"自煮新抽竹笋羹"的闲情,到明代西班牙公使团所见"菜品逾五十盘"的盛景;从民国时期源和堂蜜饯、春生堂药酒的品牌初兴,到如今国仔面线糊、秉正石花膏等"古早味"的薪火相传,泉州菜的传承从未中断。这种传承,藏在老字号的秘制配方里,藏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技艺中,更藏在千家万户的厨房烟火间。它不是僵化的菜谱复刻,而是活态的文化延续——晋江东石的蚵仔煎,仍遵循着古法制浆的比例;安溪的芥菜饭,保留着农耕时代的杂粮搭配;石狮的鱼丸,惠安的鱼卷,延续着手工捶打的劲道,每一口都能尝到历史的温度。
"一县一桌菜"与"市井十洲宴",正是泉州美食文化的集中呈现。"一县一桌菜"如同散落各县的珍珠,每一桌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记忆;而"市井十洲宴"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盛宴,它以宋元泉州的"十洲通商"为灵感,将波斯的香料、印度的咖喱、南洋的椰香与本土的山海食材相融,既有宫廷宴席的精致,又有市井小吃的鲜活,一碗蚵仔羹里能尝到泉州湾的潮汐,一块肉粽中能品出中原的米香与南洋的椰丝,印证着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昔日盛景。
山海馈赠:食材选择中的自然智慧与安全坚守
泉州的美食,始于对食材的敬畏与甄选。这座枕山面海的古城,北有戴云山层峦叠嶂,南有泉州湾潮起潮落,山海相间的地理格局,造就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食材体系,也孕育了"不时不食、不鲜不食"的饮食准则。
山地是泉州菜的醇厚之源。德化戴云山区,黑鸡、黑羊、黑兔在山林间觅食昆虫野果,肉质紧实富含氨基酸,自带清甜之味;永春的石鼓番鸭,以谷物喂养,生长周期足,肉质鲜嫩多汁,是药膳汤品的绝佳主料;安溪的高山芥菜,吸饱云雾雨露,纤维细嫩,无论是清炒还是入饭.....凡此种种都带着山野的清新。田间地头的寻常作物,在泉州人手中也成了珍馐:永春的柑桔、德化的淮山、南安的竹笋,遵循时令生长,带着最本真的风味,构成了泉州菜的基础食材。
海洋是泉州菜的清润之魂。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海域,盛产鲍鱼、牡蛎、小管、石斑鱼等海鲜,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让泉州海鲜自带"鲜、甜、嫩"的特质。清晨的渔港,渔船归航,刚捕捞的小管还带着海水的咸腥,白灼后蘸取蒜蓉酱油,便是最本真的美味;退潮后的滩涂,村民捡拾的海蛎,颗颗饱满,无论是煎成蚵仔煎,还是煮成海蛎豆腐汤,都鲜得令人难忘。泉州人对海鲜的新鲜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现捞现烹"是基本准则,这种对鲜度的坚守,不仅是味觉的追求,更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山海和鸣,是千年积淀的味觉哲学。这片土地催生了“山珍海味一锅鲜”的烹饪智慧。《山家清供》记载的“山海兜”,便是这种智慧的生动体现——渔民将山中嫩笋与海上鱼虾同烹,以胡椒点睛,成就了跨越山海的味觉交响。现代烹饪科学证实,氨基酸、肌苷酸、鸟苷酸三种物质调和会产生鲜味相乘的效应,而泉州人早在千年前就已掌握了这门学问。
除了山海本味,泉州的食材选择还暗含着"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番薯、玉米、花生等作物从南洋传入,逐渐融入泉州人的餐桌;波斯的孜然、阿拉伯的豆蔻、印度的咖喱等香料,与本土的八角、桂皮、陈皮相得益彰,丰富了泉州菜的风味层次。如今,这些外来食材早已本土化,成为泉州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番薯可以煮成甜汤,也可以切块入饭,增加口感的软糯;咖喱与本地鸡肉同煮,酿成独特的异域风味,彰显着泉州饮食文化的包容性。
食品安全是泉州美食的生命线。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之上,泉州人用千年经验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渔民遵循海洋生态规律,合理捕捞,避免过度索取;农户坚持传统耕作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守护食材的天然品质;餐饮经营者则恪守"诚信为本"的准则,鲜货当日清,食材明码标价,制作过程公开透明。如今,随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泉州更是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标准相结合,从食材溯源、加工规范、餐具消毒到餐钦服务,形成了全链条的安全保障。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高端酒楼的宴席,都能让人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这正是"世界美食之都"应有的担当。
匠心独运:烹饪技艺中的传承创新与风味密码
泉州菜的烹饪技艺,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既坚守传统,又不乏创新,在"火与水的艺术"中,最大限度地激发食材本味,成就了"清鲜淡爽、原汁原味"的独特风格。
泉州菜的烹饪手法,讲究"因料施艺、火到功成"。蒸、煮、炖、焖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法,既保留了食材的营养,又凸显了风味的纯粹。清蒸石斑鱼,仅用姜丝去腥,淋上少许酱油和热油,鱼肉的鲜嫩与酱汁的咸鲜完美融合;瓦罐煨汤,以陶瓮为器,文火慢炖数小时,让食材的营养与风味充分释放,如永春石鼓白鸭汤,搭配熟地、黄芪等药材,炖出的汤品汤色深邃,药香与肉香交织,入口绵柔余味悠长;焖杂鱼则用砂锅慢焖,让各种海鱼的鲜味相互渗透,肉质酥烂不柴,汤汁醇厚鲜美。这些技法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火候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调料的比例,都需要代代相传的经验积累,正如老厨师所言:"蒸鱼的火要猛,煨汤的火要柔,差一分火候,就差一分味道。"
除了传统技法,泉州菜也不乏精湛的手工技艺。石狮的鱼丸,需将新鲜鱼肉去皮去骨,用木槌反复捶打至起胶,再挤成丸子,煮后口感弹牙多汁,每一颗都凝聚着匠人的力道与耐心;泉州肉粽,糯米需提前浸泡,五花肉要腌制入味,包裹时粽叶的松紧度要恰到好处,煮制时需用柴火慢炖数小时,才能达到"米香、肉香、粽叶香融为一体"的境界;德化的黑山羊煲,羊肉需用山茶油煸炒至微黄,再加入药材和山泉水慢炖,去除膻味的同时,保留了羊肉的醇厚,肉质酥烂不腻。这些手工技艺,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它不仅是烹饪的过程,更是对美食的敬畏与热爱。
"一县一桌菜"与"市井十洲宴",将泉州的烹饪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在"一县一桌菜"中,各县区根据本土食材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技法特色:如惠安的炸鱼卷,采用油炸技法,外皮酥脆内里鲜嫩;安溪的芥菜饭,将芥菜切碎与糯米同煮,火候把控精妙,米饭颗粒分明,芥菜清香扑鼻;永春的榜舍龟,以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造型似龟,寓意吉祥,制作时需注重面皮的软糯与馅料的甜度平衡。而"市井十洲宴"则是技法的集大成者,它将中原的蒸煮、闽南的煎焖、波斯的烤炙、南洋的凉拌融为一体,一道《簪花风韵 澳带拼三珍》将宋代簪花文化与本地山海食材巧妙融合,而《烟火乡愁 侨乡牛肉羹》、《神清境明 古早味姜母鸭》等菜肴,更成为海内外泉州山海酿珍味千年宴风华。
山海食材在不同技法的碰撞中达成味觉平衡,尽显泉州烹饪的包容与精妙。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泉州菜也在不断创新。如今的泉州厨师,在坚守"原汁原味"核心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烹饪理念,让古老的美食焕发新生。比如将传统药膳与现代养生结合,推出"凤凰归巢"五彩山药丝,依据"五色入五脏"理论,将山药、西芹、木耳等食材搭配,既美观又营养;将泉州小吃与西式甜点融合,推出石花膏冰淇淋,清凉解暑又不失古早味;在烹饪中引入分子料理技法,让蚵仔煎的口感更加丰富。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传统的延续与发展,让泉州菜在新时代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食养同源:营养健康中的生活哲学与时代新风
泉州菜不仅美味,更蕴含着"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与"健康养生"的现代理念。从南宋《山家清供》的养生思想,到如今"治未病"的健康观念,泉州美食始终将"美味"与"养生"融为一体,成为"世界美食之都"的重要内涵。
泉州菜的营养健康,首先体现在"山海互补"的食材搭配上。山地食材多温热,海洋食材多寒凉,泉州人通过巧妙搭配,实现了营养的平衡。比如"温阳鱼鳔羊肉煲",德化黑山羊温补,鱼鳔滋阴,两者搭配,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再加入药材调和,具有温阳补肾、健脾益气的功效;"牡蛎紫菜汤",牡蛎富含锌元素,紫菜富含碘元素,搭配生姜调味,既能滋补肝肾,又能清热利尿,是寻常百姓家的养生佳品。此外,泉州菜注重"粗细搭配",米饭中加入地瓜、芋头或糙米、小米,咸饭中多放蔬菜少放油肉,让主食更具营养,也更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
"药食同源"是泉州菜的鲜明特色之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医药重镇,中草药文化与饮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药膳体系。永春石鼓白鸭汤,以红面番鸭搭配九蒸九晒的熟地、黄芪等药材,文火慢炖后,成为滋阴补气的佳品,对阴血亏虚、气虚乏力者大有裨益;德化的滋肾益阴小母鸡汤,用放养黑鸡搭配黄精、山药,能滋肾益阴、美容养颜,提升免疫力;"人参双曲糯米饭",将人参、老范志神曲、红曲与糯米同煮,既补脾益肺又健胃,展现了药膳与非遗文化的完美融合。这些药膳,不是药材的简单堆砌,而是基于中医理论的科学搭配,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善体质,体现了"食养药膳堪为良医"的哲思。
泉州菜的健康理念,还体现在"清淡节制"的饮食原则上。泉州菜以"清鲜淡爽"为主基调,少盐、少糖、少油腻,注重食材的本味。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炖、白灼等方式,减少油脂的摄入;提鲜不用味精,而是依靠海蛎、虾皮、干贝等"天然味精",既健康又美味;调味时注重"少而精",酱油、盐、醋等调料仅起到辅助作用,不掩盖食材本身的风味。这种饮食原则,与现代健康饮食理念不谋而合,也让泉州菜成为"长寿饮食"的典范——泉州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之一,这与当地清淡、均衡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
如今,泉州的健康饮食理念还在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餐饮经营者推出健康菜单;街头的四果汤摊,提供"少糖"选项,多放石花膏、新鲜水果;家庭烹饪中,人们用空气炸锅替代油炸,用控油壶控制用油量,让"古早味"更健康。泉州市积极推广健康饮食知识,为市民提供饮食指导,让"吃健康、吃营养"成为共识。这种对健康的追求,让泉州菜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生活品质的体现,也为"世界美食之都"注入了深刻的健康内涵。
双都辉映:美食之都的时代价值与未来愿景
当"世遗之城"的历史厚重与"美食之都"的烟火温情相遇,泉州的美食便不再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是承载文化、连接中外、传递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泉州菜的每一道菜品,都是一部微型的历史书,记录着文明的交融;每一种味道,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乡愁与思念;每一项技艺,都是一份文化的传承,彰显着匠人的坚守。
"一县一桌菜",是泉州地域文化的生动表达。它让每个县的特色食材、传统技法、民俗风情都得以展现,在餐桌上汇聚成泉州的文化地图。游客品尝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对一个地方的理解与认同;本地人回味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对故土的眷恋与自豪。这种地域文化的彰显,让泉州菜更具辨识度,也为品牌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井十洲宴",是泉州海洋文明的鲜活见证。它再现了宋元时期"万国来朝、美食云集"的盛景,也展现了泉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品格。如今,这道宴席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它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味觉感受泉州的历史与文化,也让泉州美食走向世界。随着"世界美食之都"的加冕,泉州菜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与世界美食对话,在交流中汲取灵感,在传播中彰显价值。
作为美食营养健康、食品安全的研究学者与实践者,我深知泉州"双都"殊荣的背后,是千年文化的积淀、是山海馈赠的滋养、是匠人精神的坚守、是健康理念的传承。继续坚守"文化为魂、食材为基、技艺为核、健康为本、安全为要"的原则,是泉州美食守正创新的永恒话题。
泉州的美食,是山海的馈赠,是历史的沉淀,是市井的烟火,是健康的哲思。这座"世遗之城"与"美食之都",正以美食为媒,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饮食故事与文明密码。而那些藏在美食中的山海智慧、文化基因、健康哲学,也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书写着泉州美食文明的新篇章。山海依旧,滋味常新。泉州的美食,不仅是山海写给时光的情书,更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海丝名片”。
┃图文来源:杨章华、泉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