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酿酒啊,有个东西我们必须得知道,那就是酒曲。经常有顾客问我,老板娘啊,这白酒黄酒都说是曲做的,这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简单说吧,它就是酿酒的"引子",跟我们蒸馒头得用老面头是一个道理。
您可能想不到,这东西是古人从发霉发芽的粮食里琢磨出来的,这里头住着千军万马的微生物,负责把粮食变成糖,再转化成酒精,神奇吧?
那这酒曲都有哪些种类呢?市面上常见的,像麦曲、小曲、大曲,听着就让人有点迷糊。我给您捋捋哈。最早出现的是麦曲,就是用发了霉的小麦、大麦做的,现在酿黄酒还离不开它。不过它劲儿来得慢,出酒度数也不高,古人酿酒可费粮食了。
后来咱们中国人多聪明啊,又发明了小曲,南方人家自己酿酒用的"酒药"就是它,原料就是普通的米粉米糠,有时候为了增香还会加点中草药。像咱们熟知的桂林三花酒、长乐烧,都是小曲酒的典型代表,喝起来特别清爽甘醇。
不过要说现在白酒界的老大哥,那还得数大曲。这家伙个头大,一块就得五六斤重,用的是小麦、豌豆这些好料。大曲最厉害的地方不光是把粮食变成酒,更是能给酒"生香"。为了让这些产香的微生物好好工作,发酵时间都得拉到一个月左右。
我们熟悉的那些名酒,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全都是用大曲酿的,所以说好酒还得看大曲,这话一点不假。
除了这些,现在还有两种曲也挺常见。一个是红曲,是用大米加红曲霉菌做的,酿出来的酒颜色通红,不过在酿酒行业用得不多,倒是做腐乳、给食物上色是一把好手。另一个是麸曲,这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用麸皮做原料,出酒快、成本低,适合机械化生产,不过要说酒的风味嘛,那就比大曲酒差远了。
制作酒曲的方法
说到制曲的门道,那可真是手艺活。就拿药小曲来说吧,得先把大米泡上三四个时辰,磨成粉,配上中草药和老曲母,加水揉匀,做成一个个小剂子,再裹上层细米粉,放在曲房里像伺候孩子似的精心照料。温度高了要通风,温度低了要保温,全凭老师傅的经验。等曲成熟了,还得晒干或者烘干才能用。所以说啊,这制曲不光是技术,更是一门代代相传的艺术。
最后顺带说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常有人问我头曲、二曲是不是不同的曲种,其实这跟酒曲没关系,这是按酿酒过程中接酒的时间来区分的。
一般来说,储存半年的叫二曲,一年的叫头曲,两年的就叫特曲了。酒曲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凝聚了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酿酒智慧,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曲块,让中国白酒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飘香万里。
*本文由鸿旺酒礼曾姐原创编辑,转载请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