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做饭总觉得 “油盐酱醋随便放,好吃就行”,直到上次跟小区里做食品检测的张姐聊天,才知道厨房里头好几样常用调料,要是用不对,简直跟 “隐形杀手” 没两样。不是说这些调料本身不好,是咱们好多人用的时候太随意,要么放多了,要么跟别的食材搭错了,时间长了真可能出问题。
先说说盐吧,这玩意儿谁家厨房没有?我妈做饭就特爱放盐,总说 “淡了没味儿”,每次炒完菜我都得就着水吃。张姐说,盐里的钠才是关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钠摄入量不超过 2000 毫克,换算成食盐也就 5 克左右。可咱们平时随便炒个菜,一勺盐就快 3 克了,再加上酱油、咸菜里的钠,一天下来早超了。我记得去年体检,我爸就查出血压有点高,医生问饮食,第一句就是 “是不是盐吃多了”。真不是吓唬人,长期钠摄入超标,不光血压容易高,对肾脏也不好,张姐还说她见过有人因为常年重口味,最后得肾炎的,想想都后怕。
再就是酱油,现在市面上酱油种类太多了,什么生抽、老抽、味极鲜,我以前买的时候就看哪个贵哪个香,根本不看配料表。直到张姐拿我家酱油瓶一看,说 “你这酱油里添加剂也太多了”。我凑过去看,配料表里果然有苯甲酸钠、三氯蔗糖,还有个叫 “呈味核苷酸二钠” 的,听着就别扭。张姐说,买酱油首先得看 “酿造” 还是 “配制”,配制酱油里可能有化学添加剂,不如酿造的安全;然后看钠含量,有的酱油一勺下去,半天生理盐的量就没了,跟多放盐没区别。还有人喜欢用酱油代替盐,觉得 “鲜”,其实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尤其是炖菜的时候,酱油放多了,汤里钠含量高得吓人,我家以前炖排骨就爱放好几勺老抽上色,现在想想真是错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味精和鸡精。我以前总听人说 “味精吃多了掉头发”,后来又说鸡精是 “天然的”,就一直用鸡精。张姐说,其实味精和鸡精主要成分都差不多,都是谷氨酸钠,差别就是鸡精里加了点鸡肉粉,味道更鲜而已。关键是怎么放 —— 好多人炒菜刚下锅就放味精,高温一煮,谷氨酸钠就容易变成焦谷氨酸钠,这玩意儿对身体可不好。正确的应该是菜快出锅的时候放,温度低,营养也不流失。还有人觉得 “天然食材不用放味精”,其实像西红柿、蘑菇这些本身就含谷氨酸,放不放都行,但要是炒青菜,放一点提鲜可以,可别放多了,不然鲜味没出来,反而一股子味精味,还增加身体负担。
上周我特意按照张姐说的试了试,炒菜的时候盐少放一半,酱油只放一小勺,味精等快出锅再撒一点,刚开始觉得有点淡,吃了两天反而觉得菜本身的香味出来了,比如炒青菜,以前总觉得没味儿,现在不放那么多调料,反而能吃到青菜的清甜。我妈一开始还不适应,说 “没盐没味的怎么吃”,后来我把体检报告给她看,说血压高跟吃盐多有关系,她才慢慢改过来。
其实这些调料本身没问题,都是做饭的好帮手,关键是咱们用的时候得 “科学”。别觉得 “多放才好吃”,也别跟风说 “这个调料有毒那个不能吃”,食品专家都说了,没有不好的调料,只有不对的用法。比如炖肉的时候,盐可以晚放,既能让肉更嫩,又能减少钠的摄入;拌凉菜的时候,酱油少放,用醋和香油提味,反而更清爽。
现在我每次做饭前,都先想想这些调料该怎么放,有时候还会跟邻居交流交流,发现好多人都跟我以前一样,对调料用法一知半解。所以真心觉得,把这些小知识分享出来挺重要的,不是说要大家完全不用这些调料,而是学会怎么用,让饭菜既好吃又健康。毕竟吃饭是每天的大事,别因为调料用错了,把好好的饭变成了 “健康隐患”。
你们平时做饭的时候,盐、酱油、味精这些都是怎么放的?有没有也犯过我以前的错?或者有什么好用的调料搭配技巧,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把饭做得更健康,别让这些 “隐形杀手” 害了自己和家人。
编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