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程讲沪语的电影、吴天戈执导的《菜肉馄饨》悄然刷屏,电影没有大制作的视听奇观,没有狗血淋漓的戏剧冲突,没有流量明星,只是用一碗菜肉馄饨串联起亲情、爱情与邻里情。这碗滚烫的馄饨,是上海味道的具象化表达,让每个观影者都能从中尝到属于自己的“家的滋味”。男主老汪喜欢写书法,喜欢做菜,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家中,摆得噗噗满满的书桌上出现了一本书——《上海吃客》,电影里的这一刻,是老汪忙里忙外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心仪的美琴来吃馄饨的一刻。这本《上海吃客》的进入,让人有些忍俊不禁,过目难忘。
这个“文化彩蛋”正是上海女作家石磊的作品。《上海吃客》于2023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有情致的上海文化生活回忆录,全书围绕“吃客”二字展开,于饭间闲谈中,邂逅上海层出不穷的人杰,听挚友名人讲述波澜壮阔的经历、岁月积淀的家教,辅以原汁原味的沪语,呈现出上海独一无二的气质。散文笔触细腻,带着上海老派的讲究,以及故旧优雅的上海滋味。跟随书中色彩纷呈的油画,以及珍贵保存的家庭老照片,得以窥见近百年来上海这座城的文化记忆。
书里用“拾珍”两个字来形容老上海的家教,不仅专门花费一整个章节的笔墨描写上海旧日的家教规矩,拾起那些值得书写的个人回忆,也以人物为单篇,通过《上海杨家》《乔老爷,乔奶奶》等篇目细致地讲述上海多位名人的家庭往事,让人不禁赞叹上海竟有如此多藏龙卧虎的人杰、端庄优雅的文化。
作者从最简单的吃饭穿衣说起:“上海人的家教里,讲得最多的,总是一个吃饭,一个穿衣。老法规矩,吃饭,只吃自己面前的菜,筷子不往远处伸的。穿衣服,我们三兄弟从小养成的习惯,每晚睡觉前,一件一件衣裳脱下来,叠得四骨方正。”
本书以“吃客”为题,围绕“食”与“客”展开,穿梭在一个个活色生香的饭局间,生动记述懂经吃客们的闲谈话题。这些话题内容天马行空,汪洋恣肆。既可以谈吃,比如争论葱油拌面的葱是绿色的好,还是黑色的好;也可以谈风雅,比如上海名家的字画,一段才子佳人的陈年往事,回忆评弹说书的老先生正当年的风神。
上海的饮食美馔、醉心好物,数不胜数。“吃好每一餐饭,善待每一个碟子”,是吃客谦退雍容的态度,不仅是吃,对待万事万物都如此。在书中,字里行间都能发现上海的珍稀物事。
《上海吃客》还有一本“姊妹篇”《上海饭局》两本书将上海的“吃文化”与“人文化”揉得恰到好处。文字之外,上海饭局依然在绵延和继续,于夜夜清醒中生生不息。它需要被记录、被书写、被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