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日)下午,在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暨“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新一届“蟹王”“蟹后”诞生,新科“蟹王”重622.1克,来自江西省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科“蟹后”重451.2克,来自上海崇明的上海惠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摄影:陶磊(下同)
新民晚报记者盘点发现,江西省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时隔两年再夺“蟹王”——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曾实现“蟹王”三连冠;而来自上海的大闸蟹则首夺“蟹后”荣耀。
去年,“蟹王”和“蟹后”均来自南京,分别重580.5克、476克;2023年“蟹王”来自南京,重642克,“蟹后”来自江西吉水,重521克;2022年“蟹王”是2019年以来最轻的,重569.8克,来自南京的“蟹后”重433.2克。
自2007年首届全国河蟹大赛至去年,“最有分量”的“蟹王”出现在2020年,重657.7克;最重的“蟹后”就是2023年的521克,且遥遥领先——第二“重”的“蟹后”是去年的476克。
不难发现,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和科技赋能,这几年的“蟹王”“蟹后”越来越有“说服力”。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认为,“蟹王”“蟹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养殖的品种好,更容易出大蟹;二是养殖方法好,蟹的脱壳育肥都比较顺利;三是气候环境适宜。”
水产专家表示,市民在挑蟹时,要选外形完整、色泽饱满的,并观察其触角和眼睛是否转动自如;要感知河蟹甲壳的软硬程度,健康河蟹甲壳一般会长得结实有力道,也可以轻轻捏捏蟹腿,好蟹的蟹腿坚实;再掂掂体重,同等大小的河蟹,掂上去较重得更加丰满;另外要检查腹口——河蟹背甲与腹甲结合处被称为腹口,腹口“开门”越大,说明肥满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