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丁山河村三记
创始人
2025-11-10 15:23:10

潮新闻客户端 陈富强

打年糕

秋天,我在塘栖丁山河村“幸福的院子”里,打了一回年糕。

童年的时候,在我的老家绍兴,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打上一笼年糕,吃不完的,浸在水里,可以一直吃到来年开春。

一到打年糕季,最开心的是孩子们。年糕成形前,手巧的师傅,会将年糕团捏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小动物,比如十二生肖,如果是兔子,会用两粒红豆镶嵌在兔子的眼部,倘若是小猪,会让尾巴绕一个圈……这些动物,孩子们舍不得吃,会一直放到开裂,放到春天花开。

通常,镇上人家,会联络几家关系不错的邻居,大家一起来打年糕,那些日子,整个古镇,都看得见蒸年糕粉时冒出的热汽,听得见打年糕的号子声。那是过年的前奏,是辛苦了一整年后,人们开始迎接新春的序曲。

打年糕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手艺活,效率不高。渐渐地,机器出现在专门的年糕制作工坊,手工年糕淡出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机制年糕,后者的生产效率数倍增加,但制作手工年糕的那种氛围消失了。机制年糕里,吃不出年少时的乡愁,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再也不见。

随着非遗的出现,手工制作年糕也成为非遗的一部分,在我的老家,只有到了腊月,才会出现手工年糕的制作场景,但已是非遗的表演,不再是小镇居民的日常。

再次见到手工年糕的制作,是在塘栖丁山河村。丁山河村有家“幸福的院子”,也是塘栖百匠非遗工坊,集合了多项非遗,其中,就有手工打年糕。这座院子是一所废弃的小学,年久失修,日显破败,曾在这里念书的沈建标,租下后,花巨资进行了装修,复原了多个非遗项目。沈建标既是院子的主人,也是塘栖百年老字号“老刀糕点”第五代传人。

沈建标特意让工匠在院子里的年糕工坊,给我们演示了整个手工年糕的制作过程。第一道工序,是糯米粉装在木桶里,架在土灶铁锅上蒸,烧的火必须是木柴,掌握好火候,目测米粉蒸熟后,将木桶反扣到石𦥑里。这个木桶与一般的木桶不一样,它的底部是开放的,以竹制格栅为底,格栅上垫竹托与纱布,这样做的好处是木桶与铁锅内的沸水有最大限度的接触,保证蒸汽能充分得到利用。

从土灶上端木桶到石𦥑,是个力气活,得一个壮汉双手才能提起,也可两人一起合力。米粉倒进石𦥑后,用木杵舂捣是第二道工序,舂捣时人要缓慢转圈,以保证米粉的粘韧度均匀。在舂捣过程中,需要将木杵底部在冷水盆中浸润一两秒钟,不然,越来越粘韧的米粉成团后,会粘在木杵底部,影响舂捣的力度。从这个细节可以解出一个答案,古人在建造长城或者城墙时,为何要使用糯米作为城砖的粘合剂了。第三道工序就是将舂捣到一定粘韧度的糕团从石𦥑里捞出,放到案板上,糕团分作数小团,两位阿姨熟练地将糕团揉搓成一个长条,然后,用丝线切成一块一块长方形的年糕。按照民俗,第一块切下的糕团,得是长者或身份尊贵者先品尝。沈建标早已让阿姨备下芝麻糖粉,冒着热气的糕团蘸着芝麻粉吃,是人间美味。

我以为再也见不到的小动物们,在这里复活了。作为非遗的米塑,捏出更多的动物,且色彩丰富,栩栩如生。

手工年糕的制作,作为一种非遗项目,进入历史。恐怕再也回不到我们的生活里。但在“幸福的院子”里,我们重温了童年,回到了从前,时光虽短,回忆且长。

一块钱茶馆

一块钱的茶馆,在富庶的江南,确实是难觅了。

记得小时候,镇上是有五分钱或一角钱茶馆的。我之所以不能确定具体价格,是因为我没有在那些茶馆里喝过茶。但我见过。

凌晨,镇上最先开门的就是茶馆,茶客们自带搪瓷茶杯,茶馆提供茶沫,炉子早就升起来,滚烫的开水灌进热水壶,热水壶是竹壳的,一张方形的八仙桌上,搁一把热水壶,壶里的水喝尽了,茶馆的早茶也散了。

我们想见的烟火气,在凌晨的茶馆里寻常可见。水烧开的蒸汽,伴随煤在灶膛里燃烧产生的烟气,在屋子里缭绕,整个茶馆烟雾朦朦,茶馆多为老者,他们在烟雾里,只显一个轮廓,但听得见他们用方言聊天的声音。他们聊生活的艰难,聊儿女成长的烦恼。聊到开心处,则发出爽朗的笑声。

五分钱或者一角钱茶馆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当我在塘栖丁山河村“幸福的院子”里见到一块钱茶馆,童年的往事开始苏醒,在我的眼前一一重现。

我在一则视频里,看到沈建标手提一把水壶,向热水壶灌水。而桌旁,坐满村里的老人们。他们喝的茶杯,是我在二楼的乡村图书馆见过的,也是搪瓷杯,但要小一号,水杯外,画满年代气息的图案,比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比如“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再比如“到大风大浪中锻炼”。沈建标在他的院子里开办这家茶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复刻父辈的生活,重温年少时的记忆。

丁山河村的这家乡村图书馆,可不简单,它又名文润阅读室,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在乡村的延伸。图书围城,吹进窗子的风,也飘满了书香。

我们到达乡村图书馆时,所用茶杯,也是小号搪瓷杯,但茶叶,则不是普通的绿茶,而是渗入一种不知名的植物,使得茶水的味道,除了茶,还有一种淡淡的香。沈建标介绍,这是塘栖特产枇杷花芽,晒干了与绿茶一起泡着喝,有清火明目功效。

一炉炭火,一把水壶,几位老友,喝的是寻常的茶,说的是寻常的话,但老人额头的皱纹里,刻满的是岁月的沧桑。

丁山河村的这家一块钱茶馆,喝的已经不是茶了,而是从前的时光,人间的烟火气。村里的老者们相聚在茶馆,聊的是家常,讲的是家国天下。茶馆成为他们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叹息光阴流逝,感叹生活的好与不好。他们掏出的是一块钱,收获的却是一整个早晨的灿烂阳光。

如果时间允许,我是很想在一块钱茶馆,泡上一壶枇杷花芽龙井茶,邀仨俩好友,吃着老刀家的糕点,坐上一个下午,待夕阳从丁山湖沉落,等老刀家茶馆的烟火在炉子里熄灭,看丁山河村的炊烟在湖畔袅袅升起,再起身回家不迟。

清水丝绵

在迄今中国44项世界非遗项目中,有一支项花落丁山河村。它的全称叫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这个项目包括多个织锦织造工艺,而在塘栖,或者余杭更广大的丝棉产区,“清水丝绵”是代表作。

丝绵用蚕茧制作而成,蚕茧产品,也包括丝绸,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条伟大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

塘栖,或者说余杭的清水丝绵,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到唐代开元年间,余杭清水丝绵远近闻名。余杭丝绵的特点是色泽洁白、厚薄均匀、质地柔韧,据说曾被朝廷列为贡赋。到了南宋时期,余杭丝绵冠于全浙。清代以后,清水丝绵名声更大,康熙年间曾远销日本。1929年,余杭清水丝绵在西湖博览会荣获特等奖。

据说,曾任杭州市长的白居易得清水丝绵袍一件,颇为中意,特赋诗一首:“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诗有点长,不太好理解,概括起来,简单说就是三个字,此物“特别好”。

杭嘉湖平原,皆以养蚕作为重要农业项目,也是蚕农养家糊口的重要经济来源。蚕吐丝成蛹而结茧,蚕茧遂成为制作丝绵的唯一原材。清水丝绵制作对手工技能的要求很高,其生产完全依靠制绵者的技巧来完成。眼下市场上所见的丝绵,大抵不是清水丝绵,与传统的制作工艺,早已相去甚远。

清水丝绵的制作需要经历一个去除蚕丝外层丝胶的过程,包括煮茧、漂洗、剥茧、做小兜、做大兜、晒干等六道工序。制作中丝胶去除愈净,丝绵质量愈好。

在丁山河村“幸福的院子”里,我目睹了整个清水丝绵的制作过程。作为非遗一种,这个制作过程,更多的是一种展示,却让我大饱眼福。

院子里架起一只大锅,木柴在炉子里燃烧,烟气袅袅里,从前的蚕花姑娘,如今的蚕花奶奶正用铁铲搅动锅内的蚕茧,这就是煮茧。经过较长时间的燃煮后,蚕茧被送到两只水缸里,水缸里漂满了蚕茧,白花花一片。两位蚕花奶奶在漂洗、剥茧、做小兜,她俩熟练地将一只只蚕茧剥开,茧芯里的蚕蛹漂浮在水上,它们依旧保持着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化茧为蝶,留下的是洁白的蚕丝,给人间以温暖。

经过漂洗和剥茧,就到了做大兜的工序。这个工序显然需要一只容积更大的水缸,几只小兜在清水里经过组合,形成一只大兜。通常,一只小兜,需要4只蚕茧,一只大兜又有若干只小兜组成,而制作成一条4斤的清水丝绵,则需要5000只蚕茧。想象一下,5000只蚕吐丝作茧,是多么令人惊叹的景象。

跳过晒干这道工序,在蚕花奶奶制作大兜后,我们看到了一条完整的清水丝绵。摸上去的手感,很难用语言形容,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手指接触到丝绵的一刻,我感觉绵软柔滑一词来形容,是颇为恰当的。我仿佛看见漂洗过蚕茧的苕溪水流进丁山湖,湖上漂满了洁白的蚕茧,丁山湖的上空,有无数的彩蝶在飞,那是蚕破茧成蝶,留在人间最后的模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超千万元消费券已备好!重庆文旅... 山水之间,动静相宜,一场持续四个月的文旅盛宴在重庆正式开启。11月10日,重庆文化旅游集团(以下简称...
近120名烹饪精英郑州竞技,“... 11月10日,2025海天鼎厨杯创新菜大赛·河南站暨郑州军优第十二届冬季食材展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启幕,...
原创 立... 北风呼呼一吹,枝头的黄叶打着旋儿落下,转眼间,冬天第一个节气——立冬,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在北方,立冬...
武汉消防文化主题公园开园 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9日电 (李斌)2025年武汉市“119”消防宣传月启动暨消防文化主题公园开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