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10日消息(记者刘浩)前两天,安徽自驾游大会在宿州市举行,来自重点客源省份自驾游协会、重点俱乐部代表等300余人参会,为安徽文旅市场带来了新活力。与此同时,文旅业界也将目光投向了下一场重磅活动:定于11月15日开幕的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
本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不仅是对安徽文旅产业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一场立足于关键时间节点、植根于徽州文化厚土、闪耀着科创基因的顶格推进之作。它将如何演绎“诗与远方”的深度融合,又将怎样展现一个超出传统印象的“科创文旅”新面貌?这是引发来皖旅行商和在皖文旅从业者兴趣的关注点。
位于宿州市的稻田图书馆。(央广网发 金晟 摄)
01深刻把握本届旅游节的背景
本届安徽国际旅游节的举办,具有双重关键节点意义:一是正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贯之际,二是处于决胜“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在这样重要背景下,安徽省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安徽国际旅游节,也是安徽省本年度最后一场重要对外活动。”一位熟悉情况的相关人士透露,安徽省委、省政府、省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拟出席开幕式,并会见来皖参加活动的外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推进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
作为本届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之一,开幕式当晚的沉浸式演出正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用艺术讲好安徽故事的重要实践。演出通过“实景+数字影像”技术,艺术化、情景化地展现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实现“古今对话”与“时空交织”,并借助经典IP的创新演绎和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出一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高水平艺术盛宴。
具体节目如舞蹈《水上霓裳》演绎“徽州梦”,黄梅歌《山野的风》及《烟雨蒙蒙》《女驸马》等唱段传递“黄梅情”,花鼓灯舞蹈《石榴花开》谱写“淮水谣”,杂技《漕运飞歌》《流光溢彩》记述“运河记”,器乐合奏《长江之歌》则咏叹“大江赋”,分别呼应五大文化脉络。
黄山风光(央广网发 侯瑞冬 摄)
02为何选择在黄山市举办?
黄山市作为古徽州的“今生”,不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启航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坚实支撑。
前不久,《求是》杂志刊发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署名文章《徽州文化:千年传承与时代新命》指出,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彩一支、绚烂一脉,历经千年积淀,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完整的文化体系、深厚的内在底蕴、活态的传承脉络、丰富的内容样式和鲜明的时代价值,展现出辐射周边、影响全国、波及世界的文化穿透力和影响力,成为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区域文化典范。
在本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上,时任黄山市副市长刘力介绍,黄山市坚持“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系列成果印证了这一路径:黄山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徽州鱼灯入选全国2025年度IP非遗文博赛道TOP10;黄山风景区建成国内首个“全程AI伴游”景区;培育国家级、省级品牌民宿320余家;打造黟县黑多岛、祁门祁民公社等数字游民基地。这些成绩表明,文化软实力正加速转化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此外,黄山市还是安徽省内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城市。
安徽文旅以黄山为引领,但并不止步于黄山。“十四五”期间,淮北市打造了龙脊天路,并将废旧电厂转型为夔牛天街;宿州市推出的稻田图书馆,被网友誉为“皖北版瑞士”;亳州市则深耕曹魏文化,推出“曹操三部曲”小剧场——《老曹的运兵道》《消失的曹操》《魏王的宴》,这些文旅场景既叫好又叫座。
由此,安徽正逐步形成以黄山为代表的皖南区域持续引领、皖北多地齐头并进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淮北夔牛天街 (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徽剧演员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老街演出(央广网发 樊成柱 摄)
03安徽旅游的特质是什么?
与许多省市不同,安徽文旅的一大鲜明特质在于其深厚的科创基因,这一特质的形成与安徽本土丰富的科创资源密不可分。
“十四五”时期,安徽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实现领跑,涌现出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在量子信息领域,“天元”量子模拟器、“祖冲之三号”“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使我国成为世界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在聚变能源领域,“东方超环”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开创社会资本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先河;在深空探测领域,“天都”试验星实现我国首次绕月编队飞行,“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为人类月球基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本届旅游节也集中展示了一批科技赋能文旅的智慧应用产品。如:安徽徽博文物修复研究所的“宇宙线缪子无源监测设备”、安徽省东超科技的“空中成像文化展示机”、合肥听听人工智能的“AI导游耳机”等,充分体现了科创要素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本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节庆活动。它为每一位参与者,从游客到业界代表,提供了一个立体感知安徽的场域:在这里,既能沉浸式体验徽风皖韵的千年魅力,也能洞察科技赋能文旅的未来趋势。理解其背后的顶层设计与融合逻辑,方能把握安徽文旅蓬勃发展的脉搏。
上一篇:镇平石佛寺石屋沟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