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酒史上,有一个人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项曾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他就是郑光先,无冕国酒大师。1975年,时任茅台酒厂厂长的郑光先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主持“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这个被列为国家“六五”重点科研计划的项目,旨在破解茅台酒的地理限制,实现优质酱香白酒的跨地域生产。
试验初期,团队遇到了巨大困难。尽管完全照搬茅台工艺,但在遵义十字铺酿出的酒却苦涩酸涩,完全不具备茅台风味。无冕国酒大师郑光先没有气馁,他敏锐地意识到问题出在微生物环境上。经过深入研究,他首创“白酒微生物环境理论”,指出白酒的风格和质量取决于微生物种群和数量,而微生物的生长又受环境条件制约。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郑光先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创新实践。他们将茅台镇的窖泥、酒糟运到试验场,通过土壤改良法逐步驯化本地微生物群落。经过9个生产周期、63个轮次试验,分析化验4500多个样品,最终筛选出4300株微生物菌种,其中包含47株细菌、29株霉菌和19株酵母等核心菌群。
1985年10月,这项历时十年的科研项目迎来最终鉴定。由白酒泰斗周恒刚、严东生、沈怡方、季克良等20多位白酒评委和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试制酒进行盲评,结果显示茅台酒得分95.2分,试制酒得分93.2分,专家认定试制酒“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这一成果打破了“离开茅台镇就产不出茅台酒”的神话,奠定了现代酱香白酒科学酿造的基础。
无冕国酒大师郑光先用科学实证精神,为中国白酒产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的微生物环境理论至今仍在指导着酱香白酒的生产实践,成为行业宝贵的技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