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还在沉睡,我们已在凌晨五点集结。戴上厨师帽、系上围裙,第一次以“帮厨”身份走进食堂后厨——这里没有课本与粉笔,只有蒸腾的灶火、沉重的米袋和需要清洗的成筐蔬菜。今天我们暂别学生身份,用浸湿的袖口和沾满面粉的指尖,解锁平凡清晨里最不平凡的劳动密码。
劳动现场
参加本次志愿活动的同学有:田凯 钟子瑶 郭圆圆 高浩森 许瀚元 张佳政 郭云峰 袁妙明
活动感悟
袁妙明
起初我以为“帮厨”只是一次简单的体验,直到凌晨四点半的闹钟把我从睡梦中拽起。在食堂后厨,时间是以锅铲碰撞声、蒸汽轰鸣声来计量的。阿姨们每天重复着切菜、蒸制、分装的动作,却从未有过懈怠。我负责分拣包子时,才发现看似一样的褶皱里,藏着她们多年的手艺。当晨光透过窗棂照在操作间,我突然懂得:伟大从不属于某个高光时刻,而是像这早餐一样,在无数个平凡的清晨里,被用心熬煮、精心打磨。
许瀚元
凌晨五点的清华园还在沉睡,清芬园后厨已是灯火通明。第一次以“制作者”身份走进这里,面粉的清香扑面而来。食堂师傅们的手艺精湛,一捏一捻,包子就成型了,褶子均匀好看。我努力模仿,馅料却不听使唤地从边缘溢出。食堂阿姨接过我手中的半成品,手指轻巧一转便化腐朽为神奇。这看似简单的手艺,是经年累月将平凡事做到极致的坚守。窗外天色渐明,第一笼包子蒸腾起白雾。这次劳动体验让我懂得,校园里每一个香甜的清晨,都源于一群人的默默坚守与付出。
钟子瑶
周日清晨,我作为一名志愿者走进餐厅后厨,亲手学做小笼包。从笨拙到熟练,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早点背后,都凝结着劳动者专注的心力与汗水。这次经历让我感悟到,“清”年爱劳动,爱的正是这份用双手创造价值的踏实与光荣。它不仅是技能的锻炼,更是品格的锤炼。当我们俯身于这些具体而微的事务中,便更能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在劳动中磨砺青春,用勤劳的双手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高浩森
凌晨的餐厅里,我的任务是擀面皮、包包子。起初以为简单,拿起擀面杖才发现,面皮要么厚得不均匀,要么薄到露馅,手腕转着转着就发酸。师傅手把手教我:“掌心要稳,力度得匀,不然包子捏不住褶。”
我跟着反复练习,指尖被面团磨得发紧,捏褶时总把皮捏破,好不容易包好一个,模样也歪歪扭扭。忙活两个小时,看着师傅们飞快擀皮、利落捏褶,再对比自己桌上零散的“成果”,才懂看似轻松的手艺,藏着无数次的练习。
当同学们接过热包子时,我忽然明白,劳动的价值从不在完美,而在亲手付出的热忱。这碗带着面香的温暖,也让我更懂每份食物背后的用心。
张佳政
知识分子应该同劳动人民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