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掀起点映热潮之际,第六届上海民营剧团沪剧演出季在历经百余天的沪上400多场“巡演”后近日收官。本届沪剧季汇聚20多家民营沪剧团,为五个新城等远郊观众,送去了沪剧人的关怀与问候。
6月29日起至日前闭幕的“沪剧季”,今年起从“沪剧月”扩容至“沪剧季”,不断扩提高的民营沪剧团的数量及其剧目的品质,使得更多观众能看到更多好戏。沪剧创作演出的能力提升,也是基于对观众基础的充分信任。
开幕首演大戏为文慧沪剧团的经典代表作《深秋的泪痕》。该剧历经反复打磨,已经成为五个新城以及金山、宝山和崇明岛等沪剧观众的期盼。与此同时,三大系列演出也成为沪剧季的亮点。第一系列“核心优秀剧目”汇聚了上海民营院团展演的优秀剧目中精选的4部大戏,除了《深秋的泪痕》之外,还包括沪剧《金绣娘》(孵化精华版)、沪剧《遥遥娘家路》以及沪剧《星星之火》,是“沪剧季”的精华。第二个“参演剧目”系列,以基层沪剧团队较为成熟的剧目为主。当前上海基层沪剧团队十分活跃,几乎每周都有演出活动。经过专家遴选,有15部入选。勤苑沪剧团的《杨柳一家亲》,琴恋沪剧团的《希望》,鹤音沪剧团的《寸草春晖》、《雷雨》,石枫沪剧团的《贤惠媳妇》,九瀚沪剧团的《心有泪千行》海天沪剧团的《大雷雨》、民乐沪剧团《为奴隶的母亲》等位列其间。第三个“祝贺演出”系列推出了一批潜力十足的远郊沪剧团体加入演出。
沪剧常年来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上海民营沪剧团的数量长期位居各类民营院团之首。“沪剧季”始终坚持送戏到观众家门口,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沪剧在身边”,还成为了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活动的扩展与延伸。一批特色鲜明的沪剧也成为民间沪剧创作的示范。
主题鲜明,首当其冲。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民营剧团纷纷亮出一批红色主题剧目。彩芳沪剧团《星星之火》,新东苑沪剧团《金绣娘》、《飞越七号桥》,文慧沪剧团《沪剧现代剧目折子戏专场》,亿红沪剧团《沪剧红色经典剧目折子戏》,云间沪剧团《芦荡火种》,九瀚沪剧团《无字的丰碑》,民乐沪剧团《为奴隶的母亲》,文亚沪剧团《红军被》等,这一类剧目在本届沪剧季中演出场次占比占三分之一以上。
重视新人,助推传承是其第二个特色。沪剧季演出繁多,沪剧中青年优秀演员人才辈出,如缪佩红、顾凯等著名演员在“沪剧季”一场场大戏中扛起了主演的重担,深受观众欢迎。
原创新编剧增多是其第三个特色。沪剧创作排演,尤其注重原创、新编、移植、改编等,推出新创剧目是对观众期待的直接回应。这些剧目内容健康向上、艺术特质鲜明、传承流派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