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偏好甜食,除了苏式糕点和苏式糕团之外,各式各样的苏式糖果也是不得不提的传统美食。
01
追溯起源
苏式糖果起源于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由河南商人金荫芝在苏州观前街创立的采芝斋糖摊开始。金荫芝以传统制糖技艺为基础,制作出形似粽子的“粽子糖”,因其口感独特、做工精细,逐渐在当地流行。采芝斋最初以现做现卖的方式经营,逐渐发展为集糖果、炒货、蜜饯于一体的综合性店铺。
成为贡品与药食同源特色形成光绪年间,苏州名医曹沧洲入宫为慈禧太后治病,将采芝斋的贝母糖作为贡品献上。慈禧食用后赞不绝口,贝母糖因此被列为贡品。受此启发,采芝斋在制作糖果时加入薄荷、甘草、川贝等药食同源的食材,使苏式糖果兼具食用与养生功能,形成了独特的“药食同源”特色。
02
特点特色
粽子糖,是苏式糖果的典型代表之一。因外表呈现出三角的粽子型而取其名。粽子糖菱角分明,色泽鲜明,甜而不腻,化而不粘,甘美清香,别有风味,不仅"甜",而且"香”。粽子糖品种分为四色四味,分别是茶色的松仁粽子糖;红色的玫酱夹心粽子糖;绿色的薄荷粽子糖;原色的拉白夹心糖。
苏式糖果品种很多,除了粽子糖之外还有许多经典糖果。比如芝麻薄皮糖,以芝麻、砂糖、淀粉为原料,制作时拉成薄薄的糖皮, 两面沾上均匀的芝麻,卷成卷,吃口香而柔糯、肥而甘润。松仁糖,又名轻松糖。它以肥嫩、粒大、白净的松子仁为原料,拌上薄薄的三层白糖,其色洁白,略有光亮,颗粒大小均匀,互不粘连,吃口清香甜美。以及松子南枣糖、松子桂圆糖、乌梅糖、果酥、寸糖和玉路霜等。
03
制作工艺
苏式糖果一百多年来一直延续传统工艺,采用植物果料、花料等天然原材料,与白砂糖、麦芽糖一起精练而成。不同品种的糖果(如脆松糖、芝麻薄皮等)在原料配比和工序上略有差异,但核心工艺是精细熬制、手工塑形。以松仁粽子糖为例,首先将白砂糖、饴糖等原料混合,加热溶解后通过细密筛网过滤,去除杂质,提升糖果透明度。
接着是熬糖,将过滤后的糖液倒入锅中,小火慢熬,期间持续搅拌。熬制温度需精准控制,一般达到160℃左右,使糖液达到理想浓稠度。将熬好的糖膏迅速倒在冷却台上,趁热撒入松仁等馅料,用刮刀反复折叠,使松仁均匀分布,同时加速糖膏冷却凝固。接着将其揉搓成圆条状,再用剪刀剪成小段,每剪一次转动糖条,使其形成三角形的粽子形状,确保棱角分明。待糖块完全冷却定型即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