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起源于泰兴黄桥镇,曾获得“天下第一饼”“中华第一饼”等称号,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01
追溯历史
烧饼的历史悠久,不少书籍中都有记载。《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这是烧饼这一美食在中国较早的文字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饼法”一章,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也有关于烧饼的描写。清袁枚《随园食单》载称,烧饼的制作是“加冰糖屑、脂油和而炙之。”
黄桥烧饼源于何时虽无文字记载,但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是清道光年间,如皋县知县路过黄桥,吃了一回黄桥烧饼后齿颊留香,念念不忘。因为如皋县距离黄桥路程不短,后来想吃烧饼时只能隔三差五地派快马到黄桥购买烧饼,这件事在周边流传开来,黄桥烧饼的名气也因此越来越盛。
02
地域特色
据史料记载,在二十世纪初期,在黄桥镇烧饼店居然有六十多家,因为烧饼店数量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各家店铺在用料、制作上都更加用心,在品种上不断创新,此外,分量、口味等也都是互相竞争的重点。甚至两家店铺经常还会竞争谁的赠品更有吸引力,这在当时叫“拼市”。众多烧饼店的良性竞争,不仅使消费者得益受惠,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烧饼的质量。
1940年10月那场著名的战役“黄桥决战”更是让黄桥烧饼的大名传扬至今。当时红军在泰州地区以区区7千人的兵力,成功地战胜敌方3万精锐军队,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当地群众不顾敌人的炮火,日夜赶制烧饼,然后将它们送到前线阵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口粮支持,解决了士兵不少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更精神地上战场。
03
制作工艺
黄桥烧饼其主要原料有面粉、猪油、花生油、芝麻。所用的面粉必须是中筋,强筋和弱筋却不宜制作,所用芝麻必须去皮,去皮的芝麻不得改变它的色泽与形状,口味分为咸和甜,共二十余种,除了经典的“擦酥饼”、 “麻饼”、“脆烧饼”等,如今还有更贴近现代人口味的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桔饼、桂花、豆沙、枣泥等。不同的口味所用的原料也不仅相同。
黄桥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制作法,成为一种半干式面点,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从和面、揉酵、包馅、定型到烘烤,每个步骤都有着精心的要求。如在包酥的过程中,猪油和花生油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又如在烘烤时,烧饼的表面要刷一层糖稀,再撒上去皮芝麻,才会形成独特的外观和口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