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天地间阳气的收敛与潜藏。按照中国传统说法,此时“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将养生重点在“藏”字上。
起居养生:早睡晚起,穿衣保暖
中医建议立冬后应“早睡晚起”,最好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7点后再起床,即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起床[1]。另外,保暖防寒是立冬后的重要保健措施。重点要做到“不冻头、不冻腹、不冻脚”。头部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一旦受寒,体内阳气会大量散失。而肚脐皮下脂肪较少,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对外部刺激敏感,受凉易引发腹痛、腹泻等疾病。
饮食调养:温补为主,循序渐进
立冬后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尽量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我们日常生活中,温性蔬菜有洋葱、香菜、南瓜等;温性水果有石榴、龙眼、金桔等;温性坚果有板栗、核桃仁、腰果等;温性肉食有羊肉、狗肉、牛肉等[2],“三高”人群则应选择相对低脂的肉类。
运动保健:适度温和,择时而行
冬季运动应遵循“渐进、适量”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出汗太多,因为“冬主收藏,出汗太多容易伤阳,一旦阳气耗损,就会引发疾病”。选择相对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3]。
情志调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冬季情志养生的要点在于“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述了冬季情志调养的重要性。冬季阳光照射时间缩短,人们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此时更应注意精神调适。比如多晒太阳,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提出“背日光坐”[4],认为“背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谐”;另外,保持乐观心态,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特殊人群的立冬养生指南
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寒冷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因此保暖尤为重要。同时,要避免清晨过早外出锻炼,防止因寒冷刺激导致的血压骤升。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在冬季需特别注意足部护理。足浴时水温不宜太高,以免烫伤而不自知。
老年人与儿童: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要着重护好头、脚和肚脐。老人起床要特别注意缓慢,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带来的风险。
冬季养生的大智慧在于顺应自然节奏,践行“藏”的艺术,为身体积蓄能量,迎接来年的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