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艾灸正当时:扶阳固本,温补脾阳,温暖一冬的养生智慧
创始人
2025-10-31 00:03:04

立冬,作为冬季的起点,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渐盛的转折。此时人体阳气内敛,若体内阳气不足,易受寒邪侵袭,出现畏寒肢冷、腹泻便溏、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中医认为,“冬主封藏”,立冬是调养身体、储备能量的黄金期,而艾灸作为“扶阳第一法”,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能激发经络气血,温补脾阳、固护肾气,为身体筑起抵御寒邪的“防火墙”。尤其对于脾胃虚寒、体质虚弱者,立冬艾灸可事半功倍,帮助温暖过冬。但穴位选择与操作需因人而异,科学施灸方能发挥最佳效果。

艾宜传统明火艾灸器

一、立冬艾灸的核心目标:扶阳固本,温补脾阳

1. 阳气是生命的“根”:立冬为何要扶阳?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如同自然界的太阳,温煦全身、推动气血运行。立冬后,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阳气也易随之减弱,若长期熬夜、饮食生冷或过度劳累,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导致畏寒怕冷、精神萎靡、抵抗力下降。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能直接补充阳气,尤其适合阳虚体质(如手脚冰凉、面色苍白、易腹泻)者。立冬艾灸如同为身体“充电”,帮助阳气顺利潜藏,为来年春季的生发储备能量。

2. 脾阳是健康的“基”:温补脾阳为何关键?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阳充足则气血生化有源,四肢百骸得以濡养。若脾阳不足,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水肿等问题,冬季因饮食温补加重脾胃负担,更需温补脾阳。艾灸脾经相关穴位,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同时化解因脾虚生成的痰湿,改善冬季常见的“虚胖”“水肿”现象。温补脾阳,是立冬艾灸的“重中之重”。

二、立冬艾灸四大黄金穴位:精准施灸,温暖全身

1. 神阙穴:温补元气的“生命之根”

位置:肚脐中央。

功效:神阙穴是先天之气汇聚之处,连接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被誉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立冬艾灸神阙,能直接温补下焦阳气,促进气血运行至全身,尤其适合脾胃虚寒(如吃冷食易腹泻、腹部冷痛)、宫寒痛经的女性。

操作要点:仰卧位,将艾条悬于神阙上方3-5厘米,以局部温热感扩散至腹部为宜,每次15-20分钟。可搭配“隔盐灸”(将粗盐炒热后填满肚脐,再覆盖姜片艾灸),增强温阳效果。

注意事项:盐需炒至微黄,避免过热烫伤皮肤;姜片需扎孔透气,防止艾火闷烧。

2. 关元穴:培补肾阳的“能量库”

位置: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的宽度)。

功效:关元穴为任脉要穴,是“先天之气海”,能培补元气、温肾固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立冬艾灸关元,可增强肾脏功能,提升身体抗寒能力,缓解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等问题。

操作要点:仰卧位,将艾条垂直对准关元穴,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度,每次20-30分钟。可配合“按摩法”(顺时针轻揉关元3分钟),促进气血吸收。

适用人群:肾阳虚衰(如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

3. 足三里穴:健脾益胃的“长寿穴”

位置:小腿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功效: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立冬后脾胃易受寒邪侵袭,出现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艾灸足三里可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同时化解痰湿,改善冬季“虚胖”现象。

操作要点:坐位或仰卧位,将艾条斜向足三里,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酸胀感向小腿扩散为宜,每次15-20分钟。可配合“敲打法”(每日早晚各敲打足三里50次),巩固疗效。

搭配建议:若脾胃虚寒严重,可同时艾灸中脘穴(脐上四寸),增强温中效果。

4. 脾俞穴:祛湿化痰的“代谢管家”

位置: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度)。

功效:脾俞穴为脾之背俞穴,能健脾益胃、祛湿化痰。立冬后饮食偏温补,若脾胃运化无力,易生痰湿,导致水肿、肥胖、慢性腹泻等问题,艾灸脾俞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水液代谢,改善痰湿体质。

操作要点:俯卧位,将艾条斜向脾俞穴,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感向腹部扩散为宜,每次10-15分钟。可配合“按摩法”(双手拇指按压脾俞穴,顺时针轻揉3分钟),缓解腹胀。

适用人群:脾胃湿热(如口黏、舌苔厚腻)、慢性腹泻者。

三、立冬艾灸的注意事项:科学施灸,安全为先

1. 体质评估:艾灸前需“辨体施灸”

艾灸并非人人适用,需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评估体质。例如:

  • 阴虚体质(如口干、手足心热、盗汗)者,艾灸易加重内热,需谨慎;实热体质(如便秘、口舌生疮、面红目赤)者,艾灸可能“火上浇油”,应避免;孕妇腹部、腰骶部穴位(如关元、命门)禁灸,防止流产;皮肤过敏或破损者,需避开患处,防止感染。
  • 建议:艾灸前咨询专业中医师,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如血压、血糖)排除禁忌证。

2. 操作细节:避免“烫伤”与“过度”

  • 温度控制: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度,避免烫伤;时间把控:单个穴位艾灸时间不超过30分钟,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防止耗伤津液;顺序遵循: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阳经后阴经(如先灸背部脾俞,再灸腹部关元);环境要求: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直接吹风,施灸后半小时内勿碰冷水、勿进食生冷。

3. 异常处理:身体不适立即停止

施灸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心慌、皮肤灼伤、呼吸困难等不适,需立即停止艾灸,并就医检查。例如:

  • 头晕:可能是艾灸时间过长或体质虚弱导致,需平卧休息,补充温水;皮肤起泡: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大水泡需消毒后挑破,涂抹烫伤膏;过敏反应:如局部红肿、瘙痒,需停止艾灸并抗过敏治疗。

结语:立冬艾灸,温暖与健康同行

立冬艾灸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智慧,通过扶阳固本、温补脾阳,能帮助身体抵御寒邪、增强免疫力,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但请勿盲目艾灸,艾灸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结合个人体质与健康状况选择穴位与操作方法。艾灸前应通过中医四诊评估体质,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禁忌证;施灸过程中如有头晕、心慌、皮肤灼伤等不适,请立即停止并就医。唯有科学施灸,方能真正实现“冬病冬防,未病先治”,让身体在寒冬中保持温暖与活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种网红小吃做法:鱿米花酥香可... 你知道吗?炸鱿米花居然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 鱿米花是最近超火的网红小吃,外酥里嫩,一口爆汁,很多...
【1024·热点】突然爆火!多... 近日,奶皮子糖葫芦风靡全国 这款美食将内蒙古醇厚香脆的奶皮子 与酸甜山楂、软糯香米结合 部分还创新加...
【付费故事】不到五百块搞定了年... 这篇一万多字哈,非常详细给汤给勺。这杯咖啡必须请我。我这儿有个姑娘,单亲随妈,二十七八岁,长相中等。...
原创 深... 2025年10月30日,贵州凯里深山动物园园长冯元勇在售票室前举起一块手写告示牌,用略显颤抖的字迹写...
徽黄&携程开展上海“秋... 01 秋养冬藏看黟川 黛瓦粉墙藏千年古韵,流量引擎启文旅新章!2025年10月30日,黟县人民政府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