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志 行贵州 | 绿豆粉里的铜仁滋味
创始人
2025-10-29 14:42:36

从山野间的传统风味到餐桌上的经典菜肴,从承载地方记忆的家常吃食到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特色美味,贵州美食的出圈正以味觉为纽带,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铜仁绿豆粉便是其中生动的注脚。

清晨微光穿透街巷,摊主支起铁锅的声响与谷物清香一同飘荡,不仅揭开了绿豆粉烹制的传统手艺,更打开了铜仁的味觉记忆,唤醒了当地人血脉里的味觉基因。当食客围坐桌前,热气腾腾的粉碗端上桌,餐桌便成了情感联结的纽带、习俗传承的现场,在口齿留香间,缓缓叙述百年风味传承的故事。

岁月积淀:镌刻在时光里的铜仁滋味

绿豆粉,由绿豆与稻米按比例混合磨制而成。这份美味的诞生,藏着土地的馈赠。在铜仁,水稻是当家粮食作物,绿豆亦是田间常见豆类,乌江流域特有的“田坎豆”种植传统,让绿豆与油粘米在餐桌上邂逅成为必然,为这道美食埋下了味觉伏笔,也让它在铜仁饮食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大云村志》记载,清末时,村人严伯华便在印思官商道旁搭棚售卖绿豆粉,往来客商歇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粉下肚,温暖舒适,心满意足。到了民国时期,绿豆粉已走向商业化,《铜仁地区志·商务志》中记载的李甲甲、马绍兴、唐滕三等商号,让这份豆香在流通中愈发醇厚。而石阡绿豆粉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便远销贵阳等地,让外地人也得以品味铜仁风味的独特魅力。如今,即便细米粉、干粉、盘子粉等品类层出不穷,绿豆粉依然在铜仁大小粉馆占据一席之地,百年时光,它的魅力依旧。

香喷喷的绿豆粉。曹志远 摄

在这片被乌江滋养的土地上,人们将稻米的绵糯与绿豆的清甜编织成独特的味觉经纬。石磨转动的韵律里,藏着严伯华为旅人补充能量的古老智慧;志书泛黄的纸页间,商号名字仍在诉说民国街头巷尾的豆香传奇。从过去铜仁到贵阳的颠簸驿道,到如今电商物流的便捷网络,这份带着微孔结构的淀粉食物,始终是铜仁人行走四方的“味觉身份证”。

魔法演绎:深藏于朴素工艺的丰富味觉

当绿豆与粘米以黄金比例相遇,经过十余小时浸泡,平凡的谷物便开始酝酿神奇。蜕皮的绿豆贡献清甜,油粘米赋予韧性,二者融合,奠定美味基础。磨浆时,汤勺与石磨默契配合,确保每一滴浆汁都饱含细腻颗粒感,这是手艺人对质感的精准把控。铁锅是高粱扫帚的“舞台”,薄油刷过锅底的瞬间,绿豆粉制作的“魔法序幕”正式拉开。手艺人旋转淋浆的手法,如同在锅中绘制味觉密码;锅铲轻轻刮平的动作,藏着让粉皮厚度均匀的“秘术”。短短几分钟的炕烙,温度与时间精确到秒,最终,色泽明亮、柔韧细腻、清香扑鼻的饼皮出炉,在铜仁人的餐桌上演绎出无限可能。

趁热将粉饼涂上辣椒酱、裹成卷饼干吃,酥脆中带着辣意,是最直接的美味体验;待饼皮在簸箕、筲箕等竹器上摊凉,卷折后切作筷子粗细的细丝,又能变化出多种吃法:清晨的集市里,拌着油辣椒的拌粉,是赶集人便捷又美味的早餐;正午的粉馆中,浇上辣子鸡臊子的汤粉,让人吃得汗流浃背仍不忍停箸;深秋的火锅店里,吸饱牛羊油汤底的粉条,在齿间迸发浓郁鲜香。最特别的当属铜仁西部部分县城的“豆浆粉”和“窖水(酸汤豆腐的卤水,味清甜微酸)粉”,微酸的汤头与豆香形成绝妙平衡。

当地群众喜爱食用绿豆粉。田红芹 摄

绿豆粉之所以深受喜爱、历久不衰,关键在于其独特构造与营养价值:表面凹凸、内部蓬松的孔洞,如同无数微型“味觉接收器”,贪婪捕捉着汤汁的鲜、辣椒的烈、酸菜的爽、绿豆的甜,成为所有味道的调和剂;而绿豆的加入不仅增添清香,还让它富含淀粉、蛋白质、磷、钙等矿物质及维生素,具有清热消暑的效果,尤其适合炎热夏季食用。

从鲜香骨汤的浓郁,到微酸窖水的清爽;从辣酱包裹的热烈,到火锅汤底的醇厚,这种食材以极强的可塑性,在市井小摊与精品餐饮店中,奏响动人的味觉变奏曲。当火锅红油浸透孔道、骨汤精华填满空隙,简单的淀粉结构便升华成令人惊艳的味觉盛宴。世代铜仁人的饮食习俗证明:真正的美味,不在工艺繁复,而在将最简单的食材,催化出最丰富的可能。

乡味的羁绊:会呼吸的乡愁容器

对铜仁人而言,绿豆粉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民俗风情里流淌的滋味符号——即便如今它已是日常吃食,但在春节时,仍是不可或缺的“年味担当”,一些农村仍延续着春节前推绿豆粉的传统;更是非遗的重要元素——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阡茶灯戏中,乞丐角色于主家门前“说对子”后,所讨之物不过“粑粑与绿豆粉”,这份寻常吃食,早已融入当地生活的肌理。

腊月下旬,家家户户便忙着筹备:提前泡好豆米与当年新米,清晨的院子里,石磨吱呀转动,妇女们轮流推磨、添料,热闹又温馨。炕出的第一张饼皮最是金贵,总会被众人分食,酥脆清香里,满是丰收的喜悦。正月初一,一碗热腾腾的绿豆粉是新年第一口“温度祝福”,亲人们围着灶台闲话家常,藏着一年中最质朴的欢喜。亲友拜年时,绿豆粉还会被作为手信与回礼,柴火熏出的独特香气,随着礼物传递,让年味多了几分温情。

春节前的石磨声,是铜仁乡村最动人的年味前奏;新米与绿豆在陶瓮中浸泡的时光,恰似对岁月更迭的温柔丈量。柴火灶台旁,妇女们指尖翻飞制作饼皮,心中藏着两份默契:既要留住土灶特有的烟熏印记,更要存续推磨时闲话家常的欢愉。当游子行囊中的粉条跨越山河仍带着铜仁晨露的湿度,这种食物便不再只是果腹之物,而是“会呼吸的乡愁容器”。

曾记昔日从印江到外地探亲,行囊中总会郑重裹上十几斤绿豆粉,颠簸十余小时,直至亲人尝到那口滚烫的家乡滋味,才真正完成使命。如今电商发达,却仍敌不过亲手传递的温度——因为只有那口滚烫的家乡味,才能精准传递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让远方亲人舌尖尝到那句未说出口的“此味深处是吾乡”。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和东盟以戏会友 促文化艺术... 中新网南宁10月29日电 (俞靖)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首场演出28日晚在广西南宁上演,来...
或许,我们都误解了甘肃 多变,才是甘肃真正的模样。 文丨美酒霞客 武宇轩 美编 | 美酒霞客 武宇轩 主审 | 美酒霞客 马...
五粮液为何成为浓香型白酒(含低... 在中国白酒“百花齐放、多香共生”的产业发展格局中,“标准”二字尤为关键,它既是支撑产业规范化发展的技...
赵一鸣零食近期减资 雷达财经讯,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河北沧州的网友在社媒发帖称赵一鸣零食一门店拿糖当钱找零,引发网友热议...
原创 比... 秋天,有一种宝贵食材不要错过,它是山药蔓上结的珠芽,和山药是“同根同源”,营养价值一点不输!它比芋头...